電影是人拍的,而人是有思想的,如果拍電影的人的思想出了問題,那麼這部電影也會有問題,《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以下簡稱《我才不要》)就是一部有思想問題的人拍出的有問題的電影,問題是什麼?給母愛中摻了三聚氰胺,會讓觀衆成為大頭娃娃!

《我才不要》是一部被“不合理”包裹的作品。影片遍布着“不合理”,槽點之多,足夠撐起一期“吐槽大會”,有些不合理,是創作者能力不足隻能擱置,比如電量驚人的手機;有些不合理,是創作者職業操守崩壞所緻,例如,2000年,19歲,領證;還有些不合理,是創作者思想敗壞毒草蔓生,下面單聊這個。

高考後的某日,19歲的李青桐去醫院檢查,發現自己懷孕了,她沒有慌張、身邊的朋友沒有慌張,就連李青桐的母親也沒有慌張,就好像“19歲未婚先孕”這件事很正常、很合理,無波無瀾,這種默認式的處理方式,不是導演能力問題而是思想問題。

為什麼要設置未婚先孕的情節?這種近乎極緻的處理,一來,可以讓李進步與李青桐、陳君何一次性捆綁和解,二來,用單身母親和背鍋父親賺取眼淚;也就是說,創作者的目光始終鎖定在票房之上,19歲未婚先孕的設置是他賺錢的途徑,能将眼淚轉化成錢就行,有毒又何妨?底氣十足的将“毒”投給目标群體——高三畢業生(影片定位觀影人群)。

如果說,對19歲未婚先孕的默認、默許,是一次對大衆思想的投毒;那麼,李青桐關于大學和孩子的選擇,就是對當下女性的謾罵與侮辱。

關于大學和孩子,李青桐是這沒選擇的,“他(吳智勳)的人生是他的人生,我的孩子是我的孩子,我可以選擇我自己想要的人生(生孩子)”,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她退學生下了李進步。

我試着從影片中找到李青桐做出決定的内在支撐,能扯上關系的,隻有一句李五四說的話,“隻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啥都不是事 ”,現在就很容易理解創作者的出發點了,在他的創作思想中,當女人面對未來與孩子的抉擇時,生孩子是正确選項,生育和家庭,是女性的出廠設置和既定職責,不用讨論、不用争辯,默認就好,這不就是對女性的謾罵與侮辱麼?男性創作者向女性投下了邪惡一瞥。

由此來看,《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不是要讓女兒李進步邂逅母愛時刻後頓悟歸家,而是要把李青桐趕回家,把“李青桐們”趕回家,再将“李青桐的選擇”如三聚氰胺般加入“母愛奶粉”,讓更多觀影的“李進步們”成為大頭娃娃,然後選擇滾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