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屆威尼斯電影節上,時年75歲的西班牙國寶級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攜《隔壁房間》迎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三大最高獎,在此前他導演的作品曾獲得過2次金獅提名、1次金熊提名以及6次金棕榈提名。

《隔壁房間》作為阿莫多瓦的首部英文長片,其革新意義是不可忽視、不可否定的,與其以往作品相比,革新的絕不僅僅是語言。這位自登場世界電影舞台以來,便以叛逆的姿态不斷挑戰傳統的後現代主義藝術家,如今反叛曾經的自己,卻又保留了其獨樹一幟的波普藝術技法,在颠覆和守舊間尋得平衡。

在《隔壁房間》裡阿莫多瓦摒棄他拍了近半個世紀的奇情元素,轉而投向舒緩的情感基調。回望阿莫多瓦近年的作品,這種轉變的明顯嘗試似乎是從《胡麗葉塔》開始的。無論是自我的突破也好,暮年的妥協也罷,嘗試解析阿莫多瓦風格的轉變,就繞不開《胡麗葉塔》這個他“從良”的開端。

我在《痛苦與榮耀》的長評中曾結合阿莫多瓦的人生經曆和過往作品詳述了後現代主義的波普藝術在他的電影中的符号表征,因此該部分不再展開論述,僅簡單概述一下後現代主義。

Post-modern,最早是一個曆史概念,出現在“二戰”後後工業社會、信息時代,用來指稱現代和西方曆史的最後一個階段,自建築領域的成功後在20世紀70年代被廣泛傳播到藝術、社會學和哲學領域。後現代主義解構着現代主義,質疑過往的經驗并嘲弄權威,試圖打破既定的規則,揭示每一種理論的時代性和停滞性,是對形而上學的反對。後現代主義強調尊重多元化和差異性,消除歧視和壁壘,它并非完全調換中心和邊緣的位置,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接納邊緣文化。

而後現代主義電影亦是對主流文化的反叛,突破傳統線性叙事的邏輯與規則,通過碎片的拼接和戲仿對經典元素進行重構,以模棱兩可的評價标準脫離傳統的二元對立,模糊美與醜、善與惡、實與虛的界限,關注人本質的樸素和美好。

一、懷舊的激情與新潮的抒情

阿莫多瓦熱衷于用非線性叙事打破傳統時間線,通過回憶碎片穿插于正文,虛幻與現實相交織,懸念與情感漸次遞進。如《不良教育》裡層層嵌套的戲中戲中戲,即使縱觀阿莫多瓦乃至整個馬德裡新浪潮下的所有長片電影,其劇本的精妙性也能名列前茅。

但相比于杜撰的劇本僞裝成回憶實現的具有欺騙性質的羅生門,《隔壁房間》一開始便強調了瑪莎的紀實性,雖然同為文字工作者,英格麗更為感性,瑪莎戰地記者的身份讓她的叙述始終基于事實。她唯一一次杜撰是通過腦補寫下了戰争中一對同性愛人的故事,且并未發表。在英格麗和瑪莎驅車前往樹林别墅前,尤其是瑪莎講述她與女兒的父親相愛、離别、陰陽兩隔的前半段的叙事節奏與《胡麗葉塔》比較相似。

而在電影的後半段,本片的叙事節奏則更像《痛苦與榮耀》——一部完全不同于以往作品,幾乎抛卻他鐘意的西班牙式熱情,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的半自傳。

蒂爾達·斯文頓曾在采訪中說,《隔壁房間》是《痛苦與榮耀》的精神續作。

死亡和傷痛是阿莫多瓦極少涉獵的議題,《痛苦與榮耀》作為阿莫多瓦的半自傳電影,抛卻了他鐘愛的奇情元素,不再聚焦于複雜的情欲關系和戲劇性的倫理問題,而是講述了一位受病痛折磨的知名導演回顧自己人生中重要的啟蒙,與曾經讨厭的演員、曾經愛得死去活來的戀人重逢,并夾雜着對母親的缺憾。毒瘾和疾病讓主角的行動和情感看起來遲緩而無力,與鮮豔的色彩搭配在一起,讓整部電影的基調如同半枯萎的玫瑰,呈現衰敗的野性之美。

《隔壁房間》比《痛苦與榮耀》更近距離地凝視死亡。從瑪莎和英格麗住進樹林别墅起,死亡的便成為一個必将抵達的目标。在她們驅車前往别墅的路上,配樂顯得悠揚而夢幻;而當瑪莎發現自己遺忘安樂死藥物時,配樂顯示出的是丢失死亡的危機感。

...

...

赴死的是瑪莎,但英格麗才更像那個被宣判了死刑卻不知道死期的人,相比與死亡本身,等待死亡的過程才真正折磨意志。瑪莎或許在治療方案失敗前,就已經想好了結局,化療的失敗隻是啟動了那個不會逆轉的進程,身為戰地記者,死亡對她既熟悉又陌生。而對英格麗而言,死亡奇異而危險,她比将死之人更恐懼死亡,她無法接受有生必有死,卻又通過寫作和陪伴瑪莎來讓自己更了解死亡,在這裡她成為了瑪莎的戰地記者。

我最喜歡的是英格麗試探瑪莎三次上樓的片段。

...

第一次上樓是輕松的,也許是她笃定瑪莎不會在第一天就了結自己的生命。

...

第二次上樓前,英格麗輾轉難眠,她的步伐中帶着急促,眼神中透露着擔憂,阿莫多瓦在充滿懸疑感的配樂中呈現了英格麗站在緊閉的門前的特寫,她即使進度條早已告訴我這大概率是一次欺詐性的演繹,仍然不可避免地被英格麗的視角帶入到這次假死的緊張情緒中。

...

...

第三次上樓是劫後餘生的慶幸。瑪莎的房門如同薛定谔的貓,在夜晚是生與死重疊的狀态,每一次上樓,英格麗都是在打開這個盲盒。隻有英格麗注視着瑪莎的那一刻,她才能确定這隻貓的存活。

而瑪莎則是以理性和堅定的姿态奔赴死亡。我不得不感歎阿莫多瓦和蒂爾達·斯文頓找到了彼此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她擁有着異類的美感,給這部電影帶來冷峻的憂傷。她理智地布置安樂死的計劃和死後的事宜,略帶惋惜地陳述自己身體的變化,判斷力和讀寫能力的喪失呈現出她枯萎的過程。她并非是要綻放得多美,而是在将自己的靈魂剖析給世人。

瑪莎的果敢,英格麗的膽怯,是這部電影讓人動容的原因。相比其他積極面對死亡為議題的電影,阿莫多瓦并不規勸人笑對人生,而是以現實和理智的姿态,用将死之人和陪同者的雙重視角感受生命力流逝的哀傷之美。

對于一名暮年的導演來說,拍攝一部回顧人生和一部凝視死亡的電影似乎并不稀奇。放棄奔放和獵奇的叙事方式,是否意味着阿莫多瓦叙事野心的消退?我認為阿莫多瓦在《痛苦與榮耀》中已經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主角在自己第一部電影的回顧展上這樣說到,三十多年前他認為,男主演吸毒幾乎毀掉了這部電影的拍攝;而現如今他認為,正是那份瘾君子的頹喪感成就了這部經典。

這位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導演接納着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甚至嗤之以鼻的技法和元素,與曾經反叛的事物達成和解,賦予自己的作品新的生命力,這不就是野心的體現。

二、紅與黑

色彩是阿莫多瓦電影裡的重要意象,據說片場裡的阿莫多瓦會甚至會對一把鑰匙的顔色作出要求。因此,考究畫面中的色彩,或許有助于理解阿莫多瓦鏡頭下人物的情感狀态。

紅是阿莫多瓦電影裡最常見的顔色,鮮豔的紅總能在畫面中最先引起觀衆的注意。阿莫多瓦往往會将紅色賦予他鏡頭下那些具有強大精神内核的女性,彰顯她們人格中的堅韌與樂觀,昭示其在悲劇和磨難中保有生命力和熱情。而在某些情況下,紅色是欲望的符号,惹眼的豔紅是熱烈的情欲,收斂的暗紅是激情退卻後的淡然。

黑和綠貌似是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出現最少的色彩。阿莫多瓦出生于西班牙拉曼恰地區的小村莊,樹林的碧綠和土地的昏黃是随處可見的色彩。而緘默之黑,源自女性在家中有人去世時必着的喪服,黑色對他來說既是女性的枷鎖,也是死亡的象征。因此在逃離故鄉後,這位以反叛和前衛聞名的導演向往醒目、刺眼、性感的色彩。

而在《胡麗葉塔》中,我第一次看到了阿莫多瓦在畫面中使用大面積的綠色。

...

紅色的汽車在山道上穿行,被郁郁蔥蔥的綠包裹。

...

《隔壁房間》中同樣有紅與綠的分割,但相較于《胡麗葉塔》中的對立,此處的構圖和光影讓這兩種色彩呈現和諧的局面,仿佛綠色是歸宿。

在《胡麗葉塔》中,胡麗葉塔為丈夫認屍時已經身着過黑色的喪服,但在《隔壁房間》中阿莫多瓦才第一次為日常的服飾用黑色賦予其死亡的含義。

...

...

反觀英格麗,她身上總是攜帶一抹紅色,或是毛衣,或是提包,或是口紅,彰顯作為健康之人的生命力。

...

而與瑪莎同住的首夜過後,英格麗戰戰兢兢地試探門的狀态,此時她以一身藍黑登場,仿佛做好了為瑪莎收屍的準備。

瑪莎去世後,英格麗不再穿上帶有暖色的服飾,連提包都換成了黑色,顯示悼念亡者的含義。而同樣由蒂爾達·斯文頓飾演的瑪莎的女兒,蜜雪兒,則以紅色的内襯出場,她是瑪莎生命的延續。

“此時兩個演員完成了人物職能的互換,捕獲了一種超越其軀體和表情的情感真實。”——紅酒與謀殺三、女與男

親子關系尤其是母女關系向來是阿莫多瓦電影中最堅固的關系,這或許是源自阿莫多瓦本人對母親的深深眷戀。但在自《胡麗葉塔》起,阿莫多瓦鏡頭下的母親形象不再堅不可摧,她們在保有獨立意志的同時,也展現出脆弱、崩潰的一面。

《胡麗葉塔》中的女主作為第三者獲得了自己的婚姻,面對父親出軌管家,她選擇回避這段關系;面對又一次出軌的丈夫,她再次選擇沉默,并間接導緻其死亡。在丈夫去世後,胡麗葉塔的失語狀态達到巅峰,巨大的愧疚感在無聲中如病毒般傳染給女兒,而女兒選擇了逃離的方式跳出這個輪回,逃到胡麗葉塔找不到的世界一隅,把心靈的屏障具象化為地理的距離。

《痛苦與榮耀》中陷入失語的是兒子。面對母親同住的心願,他用“我有自己的生活”作為擋箭牌建立起隔閡,阻斷故土的聯系。而當時光走到了盡頭不得不回首,才意識到自己浪費了太多年歲。

《隔壁房間》中的母女關系同樣緊張。青少年時期偷償禁果懷孕後,她沒有将男友挽留下來承擔責任,而是獨自誕下蜜雪兒。之後她沉迷于戰地記者的工作,當她離家,親子關系便每況愈下,也不願告訴女兒她的身世,當女兒得知父親的行蹤時,也得到了他的死訊。
蜜雪兒和胡麗葉塔的女兒一樣,将缺失的父愛怪罪于失語的母親,她在寫給父親後來的妻子的信中說,“我在那間着火的房子裡,他是想救我,他是為我而死。”如同胡麗葉塔的女兒緻電父親的情人,将罪惡感主動吸收到自身。這兩種行徑并非是刻意的瘋狂,而是在母女關系的失語和父女關系的缺失中萌生的自我意志,産生了“我對他的死亡負責”的信念感。

但無論是否陷入有毒的家庭關系,阿莫多瓦創作出的孩子,都最終選擇了逃離母親--如同叛逆的阿莫多瓦自己。

而男性在阿莫多瓦的故事裡常常處于迷失的狀态,尤其是父親的角色。

《回歸》中的父親企圖侵犯女兒,卻遭到反殺,于是母親幫助女兒收拾現場,同時也做好了替女兒擔責的準備。

《關于我母親的一切》中的父親從未承擔撫養的責任,在影片結尾首次登場時,已是一位跨性别 者。

《胡麗葉塔》中的父親因出軌建立起家庭,又最終因另一次出軌在失語中喪生。
在阿莫多瓦的電影裡,親代中的一方往往處于的缺失和迷失的狀态,并對剩下來的親子關系産生極大的影響,或是加強,或是摧毀,而這個缺失的角色往往是父親(除了《吾栖之膚》中缺失的是母親),本片中的父親亦是如此。而這種男性角色的迷失實現了在傳統父權社會下話語權向女性的移交。

而本片中另一位有重要戲份的男性角色達米安曾先後成為過瑪莎和英格麗的戀人,他是後兩者在情欲上的連接點,但同時也是一個争奪話語權的“大男子主義”者,試圖突出自我的重要性。積極的方面體現在他會主動給予英格麗法律上的援助,而另一方面他也難以抑制住對他人的過度規勸和管教,幹涉自己兒子的生育計劃,對着英格麗大談特談世界環境危機,顯得非常不合時宜。他的存在體現着阿莫多瓦對傳統性别形象的構建。

期待阿莫多瓦的下一次驚喜,75歲正是打拼的年紀。

本次牛班周限定一共有11位牛牛參與,平均分7.5/10。

@raymexic 9 喜歡極了,一旦阿莫多瓦摒棄了《平行母親》結尾那種他完全不擅長的過分宏大的曆史主題而轉入那種對于細微情感的描繪之後一切就都對了,那濃烈的色彩、精美的布置、平實的話語和動人的情感是那麼讓人感同身受。原來當我們的人生步入終點之後再次回望過去,才發現原來并沒有什麼可惜的和不能丢棄的,年少輕狂式的瘋狂性愛和動蕩不堪的生活境遇早就讓我們與所謂的可惜劃清了界限,而那些我們曾認為是遺憾和無法解開的謎團也許到了最後也由不得我們來重新打開,所以就這樣安靜地走向最後一站吧,為自己打理好能打理好的一切,再讓樹林中鳥兒的歌聲和穿透樹葉的陽光帶着我們走向“隔壁房間”,那裡充滿了涅槃而生的希望,被大雪靜靜保護、等待着新一個春天的破繭重生。

@Gordon 9 見本文

@ ???????????????????? ????????????????.???? 8.5 細膩溫柔的阿莫多瓦,從《人類的呼聲》到《隔壁房間》,和蒂爾達兩次的合作都很喜歡,面對生死的話題,不是激烈的,而是一點點地化開,去直面

@MinamiFans 8 始終相信思念的逝者都會像蒂爾達斯文頓附身的幽靈,存在于世界的某個角落,和我們凝望着同一場雪。

@幾點奔馬 8 不是…這拍的多好啊!這可不是什麼阿莫多瓦生涯最差。竟然沒有以往的情緒濃烈和狗血離奇,反倒是一片平靜和安詳,感覺和原著文本的散文氣質有關系。總之看得我太舒服了,尤其是大塊的紅藍黃色彩,太美了。還有就是兩位老戲骨演的太好了!金獅獎就該給阿莫多瓦。他拍出了對人類的希望、理解、共情和愛!

@一級特工 7.5 演員完美撐起這部電影,三場雪的戲刻畫了朱麗安•摩爾的角色從拒絕理解到接受事實再到将這份已經内化的生命體驗傳遞出去的心路曆程,而蒂爾達•斯文頓的形象氣質又非常契合這類處在生與死之間的人物。色彩也是一大優點,“度假居所”的室内場景的各種紅配綠竟然如此好看。

@野凡 7 像是世界級頂尖名廚用精湛的廚藝與技巧進行烹饪大賞,選用的食材也是頗為珍貴的。将成品端到食客的面前,看得到的精緻、細膩與審美,但就是細品起來發現着實寡淡,并不能令人意猶未盡或者激發人們想要再次品嘗的欲望。是一次愉快、具備品質的用餐體驗,但并不是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經曆。

@Fairy 7 熟悉的色彩運用,卻不再是奇情的故事。格外溫柔的叙述,兩位女性的聯結。喜歡最後一幕兩人躺在一起突然下雪的場景,如此安靜祥和地等待最後的時光,慢慢結束,慢慢凋零。

@小歹 6.5 前半段不斷被閃回打斷節奏,一半多直接睡過去,半睡半醒之際看到Tilda躺在一邊看雪,第二天重新看才知道這時已經到結尾。重看時還是會被高飽和顔色吸引,鮮豔熱烈的顔色與死亡主題形成鮮明對比,死亡不是終點,而是farewell。面對死亡阿莫多瓦依舊是溫情的,沒有一個鏡頭直接展示病痛的折磨,隻在細節中透露出她的疲憊不堪,而她的那張臉,本身就是行之将死的最好表現。至于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這裡延續前作中的鬼魂理論,一模一樣的女兒躺在原處之時,好像她的靈魂依舊在屋子中徘徊。阿莫多瓦也是到歲數了,一部回顧人生,一部前瞻死亡,總感覺未來會步戈達爾的後塵。雙女主的演技是很到位,但主視角的摩爾更像一個配件,tilda不斷回溯的前史沒有落到實際用處,摩爾的态度轉變更是摸不到頭腦。看了隔壁房間才知道死亡樂章有多好。

@小植野 6.5

@理易峰 6 關于安樂死的讨論,阿莫多瓦溫情了兩部,看來人上了年紀就會對那些情啊愛啊性啊暴力啊産生厭倦,仍然抓住了後疫情時代對萬事萬物的懈怠。前一半頻繁閃回節奏不太好,倆阿姨像在演話劇,進入小屋子後觀感明顯變好,阿莫多瓦的紅黃藍綠還是美的,這次還有粉色的雪,配樂很有懸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