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的。”——費斯汀格法則
  《疫情來襲:我們的故事》是一個小成本電影,隻有五十多分鐘,由十幾位人物采訪片斷組成。他們或樂觀或憤慨,或抱怨或建言,而這部短片的制作者也正是這場疫情的受害者之一。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由于正常業務已無法開展,所以他必須嘗試新的節目制作方式,于是就有了這部記錄片。
  疫情之前有一種生活方式特别流行,叫“斷舍離”。疫情之後已經很少有人再提起這種生活方式,因為大家或多或少地都已過起了這樣的生活。不過也正如曆史上發生過的許多瘟疫都有終結的那一天一樣,這次疫情也會在時而反複的螺旋式發展中,最終退出曆史的舞台。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應該如何生活呢?
  影片展示了一個“陽台交響樂”式的理想社區實況:白發老奶奶在自家陽台上悄然拉起小提琴,之後是更多陽台上出現了吉它聲、掌聲和歡呼聲。必須承認的是,人們在居家隔離期間對鄰裡接觸的恐懼心理是真實的,而大家在陽台上互相眺望、招手時的快樂也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必須采取一種更加積極的态度來看待生活。就像影片中那個打針治療癌症的女性舞者一樣,疫情也像一種持續纏繞的病痛,時刻考驗我們的智慧與耐力。
  要有智慧,想辦法利用疫情給我們創造的環境、去做一些原來我們沒有機會去做的事:例如居家辦公了,或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傾聽他們的童年故事與未來想法;工廠停業了,或許可以借機推進一些改善大氣或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項目落地;在線上課了,或許可以強迫自己提升線上搜索知識與自律學習的能力……
  要有耐力,這個世界上總是會存在不少讓我們頭痛的人或事:他們可能是見不到面卻又頤指氣使的老闆,或許是小鎮上不盡完善的醫療水平或出行管制措施……當我們面對這些人事時,我們必須明白這就是現實——一個或許需要我們盡其一生努力去與之共存的不完美世界。我們要有耐心看着它一步一步緩慢地成長進步,并始終堅信它會在每一場災難過後變得更加聰明:我們的制度會更加完善,我們的應急措施會更加周全,醫療機構的數量與水平都會實現增長,民衆的凝聚力、組織力與包容度會有所提升……
  雖然相信這些微小的、肉眼不可見的進步是困難的,但正如那句名言所說,“生活中90%的事恰是由我們對所發生事情的反應所決定的”。我們必須盡量擺脫陰謀論與受害者姿态,因為唯一的出路就是拿出全部的熱情與堅守來嚴陣以待、認真地過好每一天、認真地做好每一個選擇。
  有人說,“待到春暖花開,伊人嫁我可好”。我想,盡管疫情不會在這個春天就結束,許多人的婚期、假期、學期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延遲。但我們依然可以在每一個平凡的生活瞬間找尋意義與美,在每一個普通的詞句中讀出浪漫與發現,在每一刻對理想的堅守中獲得自由與超越……這或許就是多年後我們回憶和紀念這場疫情的最佳方式吧。

...
(更多文章移步公衆号:琦瑪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