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補标,當下還能看到如此純正的清新治愈片,有一種複古之感,搭配16mm膠片帶來的朦胧,影片無疑傳遞出相當的溫柔。

影片拿女主的經前期綜合症(PMS)和男主的驚恐障礙做文章,以“黎明之前最黑暗”來傳達擁抱黑暗(創傷與心理疾病),與黑暗相處的理念(?)然而三宅唱并不追問疾病的根源(尤其是心理疾病是一個相當現代的東西),似乎它是自然的,個人的,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與其共處,這看起來可行的前提是導演其實并沒有着力展示“黑暗”,疾病的痛苦、對疾病的偏見、甚至經濟問題等等,均不涉及。然而現實是,心理疾病-創傷-黑暗勢必無法被當成影片有意關聯的宇宙星空那樣去領略其浪漫。

不過在問題難以有答案的前提下,作為以“心理疾病”為區隔的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的注目,隻平靜地呈現出溫馨的日常狀态或許才更表示出尊重,并且不同影片的定位和功能不同——選擇你的觀衆。因此我說這樣的思考或許隻是對這部治愈影片的苛責。

再說PMS的問題,對PMS的關注本意要從醫學、生理角度看到女性可能面臨的問題(在對女性研究相當不足的前提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對女性情緒化的刻闆印象,因為女性并不是亂發神經,而是存在PMS這樣一種生理性的成因。然而,這樣關聯的危險是再次落入本質主義的陷阱,仿佛女性被身體和激素決定。打開小紅書、抖音、B站,就可以看到大量這樣的創作——“女性被激素控制的一生”:經期-抑郁,卵泡期-愉悅,排卵期-性欲高漲,黃體期-煩躁不安。這樣的表述難道不是和女性無端情緒化殊途同歸嗎?仍然是說女性無法控制自己,甚至為女性的無法自控找到一個更加難以更改、難以突破的生理性理由。

如果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首先要去查明這一症狀到底在多少女性身上發生?又會在多大程度上發生?它的症狀究竟是什麼?女性又如何克服它們?

影片沒有這樣,影片忽略了PMS的許多身體的症狀(疼痛、浮腫、乳房腫脹、疲勞等),隻留下了“莫名其妙地煩躁”這一症狀,在上白石萌音的可愛演繹下,無疑更傾向于呈現出了一種傳統叙事中的可愛版本的女性“鬧情緒”了的樣子,看起來仍然是相當刻闆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