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一部《你好,李煥英》橫空出世,打破了女性導演的票房紀錄,這一紀錄現在又被《芭比》打破。如今,這兩部女性電影的成功之道竟可以在同一部影片中看到——《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以下簡稱《我和鬼》)。
這三部電影無疑是不同地區商業成功的典範,它們的底層創作觀是商業邏輯。其中,《你好,李煥英》更偏向私人化的情感表達,而後兩者則是在架空的文本上進行對社會議題的側寫。不過,相較《芭比》以更前衛的方式呼喊女性“覺醒”,《我和鬼》要溫和得多。盡管片中也出現了一些直陳的觀念輸出,但是放在整個相對保守的劇作框架之下力量微乎其微。
《我和鬼》的核心叙事是警察幫鬼完成“遺願清單”、鬼幫警察破案、最終二人互相救贖,國内觀衆往往最招架不住公路片式的人物羁絆,撕掉性向标簽無異于撕掉種族或階級标簽,同時還要兼顧父子和解、職場關系等話題,可謂一種東亞式政治正确。盡管影片聰明地調和了這一切矛盾,但難掩平權以後仍要尋求認同的現狀。個體的解脫是這種語境下的唯一答案。
電影能夠化悲為喜、讨人喜歡主要歸功于演員的魅力,許光漢和林柏宏把對“直”和“彎”的刻闆印象演繹得惟妙惟肖而又不失可愛,表面上張力十足的化學反應掩蓋了對現實議題的揶揄。在視覺表達上,冥婚一段也讓人眼前一亮。作為一部接地氣的商業制作,《我和鬼》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之作,至少在當下看來,它為一部分人提供了幻想的餘地。
短評擴充
...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每一次重看都重新相信電影的力量
時隔七年,大銀幕重溫最愛的電影《愛樂之城》。七年前,和平影城的情侶廳,我和一個關系不錯的男生尴尬地坐在一堆情侶中間,當音樂響起,我屏息凝神地注視着銀幕,逐漸忘記了周圍的一切。我喜歡它的每一個鏡頭,直至今日。那時候,每當有感興趣的新電 ...
伊森·亨特的哀歌
時間回到90年代的那個夜晚,年輕的伊森·亨特在薄霧彌漫的街頭巷尾穿梭,目睹自己的隊友接連遇害,被迫走上逃亡之路,那是一個支離破碎,但瞬間重整旗鼓的形象;二十多年過後,當他再度面對不可避免的失去,我們才真正意識到特工的脆弱。某種程度上 ...
something bigger
查澤雷的電影存在一種連續性,這點顯而易見。但《巴比倫》同他以往的電影有一點顯著不同,那便是叙事視角的擴張,而他一如既往的人物刻畫方式使得整部電影抻得很長。對比羅伯特·奧特曼等人的電影便可發覺查澤雷在群像處理方面的稚嫩之處。當然這并不 ...
一具光鮮亮麗的屍體
由《神槍手之死》進入好萊塢的新西蘭導演安德魯·多米尼克的新作從威尼斯首映開始就褒貶不一,上線流媒體後更是飽受争議。它的失敗或許反映了觀衆對于這種矯揉造作的複古的厭惡。早在兩年前網飛請大衛·芬奇執導《曼克》時,不少評論者便對那部“四不 ...
重看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黑暗中一團紅光湧動,似乎象征着一股原初的能量。生命之樹,它的根基在哪裡,它的枝丫又伸往何處?當我試圖追問這些問題時,卻發現馬力克根本無意解答,而隻是展現一個家庭的生活碎片。在三年前初看這部電影時,我并沒有多喜歡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