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删帖後重發

看完《隐入塵煙》之後,我在座位上有點回不過神來。

畢竟,上一部以女明星毀容式演技為賣點的電影是《秋菊打官司》,塑造的是一個執著抗争的西北農村女性。30年後,我萬萬沒想到,中國農民還會以如此沉默、被動和道德化的形象呈現在銀幕上。而國内影評大号還忙不叠地把它譽為“獻給土地的長詩”“根植鄉土中國的愛情長詩”“拍攝出了農民生活的内在邏輯和神聖光輝”。

這究竟是社會的倒退,電影人的倒退,還是觀衆的倒退?

...

...
●《秋菊打官司》裡的鞏俐和《隐入塵煙》中的海清。

一、老好人的“三宅一生”

《隐入塵煙》的内核就是一個老好人的故事,從這一點上講,并不新穎,甚至有些老套。

主人公是導演李睿珺甘肅老家農村的一對夫婦。一開場就是他們的相親。男主馬有鐵是個貧窮木讷的老光棍,由導演的姨父素人出演,女主曹貴英身有殘疾,由職業演員海清扮演。

當他們的兄長像甩包袱一樣讓他們相親結合後,這兩個中年人和一頭驢,從零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搬家、種地、養雞、蓋房子,憧憬着攢錢看病買電視機。而他們的生産手段又是最原始的——畜力犁地、泥磚建房、草席屋頂,仿佛停留在幾十年前。

...

...
●貴英對現代社會最大的需求就是看電視。三十年前,周曉文的《二嫫》就拍過為了買電視而努力攢錢的農村婦女形象。

因為貧窮和殘疾,他們是村子裡的底層和邊緣人。不僅建房子這樣的大事沒有人幫忙,村口的閑話小分隊也沒他倆的份,平常也和别人不相往來,幾乎遭到了賤民一樣的待遇。有事相求時,村裡人和親戚才主動登門開口。

既脫離于時代,又脫離于周圍社會,有鐵和貴英仿佛是兩個孤膽英雄,隻靠自己的雙手自力更生。他們三次搬家,三次房屋都被推倒,在親手建造的新屋被推土機推倒後,電影終結了這對苦命夫婦的“三宅一生”。

在剝奪了幾乎所有外部資源的前提下,這對夫妻卻被賦予了最好的品質。

有鐵不僅種田、蓋房樣樣行,還對别人的要求全盤答應、毫不計較。三哥讓他給侄子結婚拉家具,他答應了;喜宴沒他的份,隻分到了一塑料袋的打包食物,他也沒有抗議;他也把動物照顧得很好,愛護自己的驢子,在拆房時甚至不忍心傷害牆上的燕子。

而電影的一個中心故事線則更為誇張:為了村莊利益,有鐵不顧妻子的反對,反複義務去給村裡包地的老闆獻血。

有鐵被塑造成了一個童話式的、道德感極強的利他主義者,他對萬物的憐憫讓觀衆也不禁憐憫起他和貴英的命運來。

...
●在一片黃沙上白手起家,是對夫婦倆“創業”故事的隐喻。

二、模糊焦點的道德叙事

男主人公讓我想起王爾德曾經寫過的一篇童話,叫《忠誠的朋友》。窮苦的園丁漢斯有個富有的磨坊主朋友,後者以友誼之名,想盡各種辦法占漢斯的便宜。而故事的最後,漢斯在去給磨坊主幫忙的路上突遇暴風雨,淹死在了沼澤中。

道德故事本身無可厚非,王爾德寫得了,李睿珺當然也拍得了。然而,利他主義固然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但是在不平等的權力關系中強調這種品格,總讓人覺得哪裡不對勁。

在村裡包地的老闆病重需要輸血,馬有鐵作為村裡唯一血型配對的人,在全村人的勸說下同意為他無償獻血,因為隻有老闆不死,他才可能把欠村裡的地租和水費還上。再眼拙的人也能看出這個設定的隐喻所在:農民的血被吸幹榨盡。

而這位重病的老闆和他兒子聲稱,因為玉米沒有賣出去,拒絕交租,但一家人卻依舊開着名車,過着吃香喝辣的日子,在用玉米抵租的時候故意克扣農民的租金。

面對明顯的不公,有鐵的态度卻是“一碼歸一碼”,甭管别人怎麼欺負他,他也不争不吵,恪守自己善待他人的道德準則,以德報怨,甚至在獻血時也不忘記叮囑老闆的兒子,盡早歸還村民的地租和村裡的水費。

我們可以稱贊他恪守自己的信條,但是也要問一句:當老闆對農民也不信守承諾,隻知吸血時,這種道德究竟還有多大的意義?

馬有鐵堅持道德到底是“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卻依舊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還是一種“人各有命”的虛假意識?

無論有鐵抱着怎樣的态度,但他終究是無力的。隻不過看到新的災難不期而至時,觀衆逐漸被二人的不幸遭遇所感動,也許隻記得“哀其不幸”,而忘了“怒其不争”了。

這也正是道德叙事的單薄之處。

真實世界中的農民雖然也會像他這樣老實巴交,但很少會無底線地逆來順受,任由别人來壓榨。但問題是,假如農民有所抗争,就無法像馬有鐵在道德上那麼完美了。而導演需要“完美的弱者”來赢得觀衆的同情。

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農民農村往往是落後、愚昧的代名詞。但很少有人會去想,在巨大的不公平的外部環境的壓迫下,要求他們個人保持“道德”本身,就不見得是個道德的期待。

譬如,一些地方被公司承包去種玉米的土地,經常在收獲時節被盜。指責農民偷盜,缺乏契約精神的同時,有沒有想過,公司包地的時候是如何征求農民同意的?農民得到的地租合理嗎?是不是有明裡暗裡地強迫?又是不是像片中所述,支付地租時拖拖拉拉?

而之所以存在偷玉米這種“不道德”的行為,是因為從正規的渠道,農民無法表達自己的同意,也無法獲得合理的回報。這樣看,這種 “不道德”的行為比起披着“契約”外衣的欺壓,并沒有多麼不堪。

在這樣的現實之下,不去探求農民面臨的複雜處境,單純讨論道德,隻能是一種苛責。

而這部電影似乎隻想通過“詩意的畫面”和充滿道德感的人物,喚起觀衆對他們不幸命運的同情。但任何對中國三農問題有一些理解的人都知道,農民不必因為善良和仁慈才值得同情,他們所經曆的不公正本身就值得關注,并且賦予他們反抗的正當性。

三、局部的真實不代表現實

很多觀衆都認為他們在片中久違地看到了真實的勞動場景。觀衆在屏幕上看到從播種、除草、直到收獲、磨面的農事過程,還有從和泥打磚到上梁搭頂的建房過程。因此不少影評對本片的第一評價,都是“真實”。

...
●本片中最真實的部分當屬這種叫“三面光”的水渠,它因三面由水泥澆成而得名。在影片結尾,貴英不慎跌入水渠中溺亡。修繕河道、彙集水流的同時,也破壞了原有河道的植被,增加了流速,農村地區時常因此發生溺水事故。

但勞動場景的真實不等于影片其他設置都那麼真實。

比如,像有鐵這樣的壯年男勞力,即使還留在土地耕作,也常常在農閑時為了現金收入進城打工,而家裡反倒是婦女當家。電影中這種理想中“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場景其實很少見。

又比如,即使貴英因為身體殘疾遭到孤立,那像馬有鐵這樣踏實肯幹的老好人,又是本地人,即便貧窮,一般也會有個好人緣,而不會像在電影裡這樣落寞。

馬有鐵那種輕聲細語、溫溫柔柔的說話方式,在西北農民中幾乎見不到。連帶着這種夫婦間的溫情互動也讓人生疑。豆瓣上不少在2月份就看過該片的觀衆,甚至想起了當時讓全民激憤的 “鐵鍊女”的遭遇。

而馬有鐵口中時常蹦出似乎充滿哲學意味的關于土地和人生的金句(有意思的是,心思細膩的貴英基本沒被安排過這樣的金句台詞),原本來自于農民樸實的見解。但被導演精心編排之後,卻讓本片變得不像是一個普通農民的生活,而是一篇關于農民的寓言。

...
●在兩個人種秋菜的一場戲裡,貴英用腳長丈量播種的間距,這本是農村司空見慣的操作。但是有鐵在此處又蹦出了金句:這樣你就把腳印印在土裡了。

最要命的是,這種并不真實的生活還被各路影評稱為“真實”。在此基礎之上,觀衆也覺得被樸實的勞動者所打動,乃至受到了精神上的淨化。

如果本片讓觀衆關注鄉村,同情農民,那也無可厚非。但是,我所擔心的是,對于不了解鄉村的人來說,本片可能會産生誤導給人留下鄉村的錯誤印象。比如:農村農民的衰敗是無法避免的嗎?對于“被淘汰”的農民,隻在情感上表達同情就夠了嗎?農民真的被困在土地上束手就擒嗎?

...
●《秋菊打官司》的現實感,還能出現在今天的電影中嗎?

導演借有鐵之口說出:被風刮來刮去,麥子能說個啥?被飛過的麻雀啄食,麥子能說個啥?被自家驢啃了,麥子能說個啥?被夏天的鐮刀割去,麥子能說個啥?

用一顆麥子來比喻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固然不錯。但是,農民并不是麥子。沉默不語、甘受壓榨也不是他們過去千百年來的生活方式,我也不希望本片強化這種錯誤的刻闆印象。

至于那些被電影感動的觀衆,擦幹眼淚,也許也是時候了解真正的鄉村和農民了?

圖片均為官方海報、劇照或與影片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