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看到影院有優惠活動,就帶着我媽一起去看了剛上映的《假如,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

...

這部影片的簡介雖然很容易讓人先入為主地認為這部影片講的是佟麗娅飾演的福佳藝身殘志堅的故事。但我看到的其實是在用一種極為微妙的方式,探讨“女性與母愛”這個平凡卻又宏大的主題。

你以為它要講“為母則剛”?

并非如此。

缺失的母愛與代償的母愛

福佳藝從小在福利院長大,既沒有見過親生父母也沒有被收養,孤身一人的生活讓她從來不知道母愛應該是什麼樣的。

不論表面如何彪悍、生活中如何強硬,但不過是掩藏了内心對父母之愛的渴望。

在感情裡,缺愛的人會緊緊抓住愛,反而會更用力去愛。其實放到親子關系中也是如此。

因為我媽也不止一次說過和福佳藝相似的話。我的外婆在她12歲時過世,而那之前母親早早跟着外公進城打工生活,她這一輩子和外婆一起的時間很短,回憶很少,即使現在已經步入老年,也常常會歎息說自己沒有媽媽的疼愛,所以總想給我更多。

我不知道我媽看到這一段心裡有沒有觸動,當時她不停摘下眼鏡擦拭,黑暗中我也看不到她有沒有流淚花。

但這一段真的震驚到我——這個細節也成了我的淚點之一!

事實上,女性與男性相比,天然就帶有母愛開關。就如同福佳藝撿到丢丢,剛開始可能隻是單純的善良和不忍心,但看了幾眼,母愛的本能自然而然就被小東西觸發了。哪怕因為丢丢的出現,生活搞得一團糟,但看向丢丢的眼神卻從“看到不知名生物”的警惕和好奇,不知覺中變成了柔和而溫暖的愛意滿溢。

淺淺誇一句,佟麗娅的眼神拿捏得很到位,從“大姐大”到“母親”,過渡絲滑。

但充滿母愛是一種情緒狀态,和,如何去愛,是兩個課題。

通常如果我們沒有經過刻意學習,其實是會繼承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來愛我們的孩子。

但如果缺失了父母親的愛,在成長過程中也沒有遇到其他的長輩給到正确的愛,那當我們對待孩子時,就是無措、慌亂、用力卻未必理智。

比如最初,福佳藝的腦子裡隻有一個想法——不論如何,我都不會抛棄丢丢——這就是她對母愛最直白的理解,因為她自己被父母抛棄,所以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再有相同的糟糕的體驗”。

...

這種代償性的母愛,在生活中很容易發生。其實我在朋友身上也聽到過類似的想法,隻不過影片中,通過福佳藝的人設,将這個隐藏在生活裡的矛盾點抛出來了——

你給孩子的母愛,真的是孩子需要的母愛嗎?

親子間的相互治愈

事實上,在心理學裡,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重新養育自己的過程。

有一種自我療愈的方法是換位思考,把自己當作自己的孩子來養育,用這種方式來聆聽自我的内心需求。

而放到養育孩子的過程裡,一方面,當然要聆聽幼年的自己需要什麼來理解孩子可能需要什麼——但如果僅做到這個程度,就容易陷入上面說到的代償性母愛的錯誤方向。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過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來反思自我,修繕過往的創傷、打開心結,和孩子同步成長。

比如影片中,促成福佳藝偏執地要收養福丢丢是有迹可循的。除了自己的身世,被人嘴了“有人生沒人養”這句話也是讓她沖動偏執的關鍵。

因為這是她一直無法放下、無法直面的心結。

哪怕看起來開朗強硬,能自己照顧自己的生活,拒絕他人的幫助,過着和普通人差不多的生活,這樣要強的她也是為了隐藏自己的痛點。

...

丢丢的到來,無疑是意外的“麻煩”,但也是她第一次體會到和另一個生命緊密相連。這種體驗,是她一直渴望卻沒有得到過的。即便有同在福利院長大的聽障少年福滿多的姐弟情分,但和親子、愛人的親密關系是不同的。

我覺得這部影片棒就棒在,雖然整體氛圍充滿生命力,但并沒有脫離現實。反而是将挺“殘酷”的現實擺出來,順帶給觀衆做了科普,比如:

撿到棄嬰第一時間應當報警;

想要收養兒童需要先去民政局确認資格;

福利院對有收養意向的家庭有流程化的考察和标準;

因信息不充分,誤舉報拐賣兒童,無需承擔民事責任(片尾字幕說明)。

而福佳藝正式在走收養流程的過程裡,對自己有了進一步深刻的認知。

...

從逞強覺得自己做得不會比别人差,到接受自己确實有做不到的地方——明白和他人的差距、承認自己的弱勢,并不是什麼羞恥的事。但往往當人内心有極度自卑的一面時,會不願意去面對和接受。

從覺得母愛就是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到明白母愛是“為了孩子願意放棄一切”——為愛松綁,不論在愛情還是親情中,都是很難做到的。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地愛他人都是在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真正地為對方好,但這卻很容易混淆,甚至明知卻不願意承認。

福佳藝是真的不知道。她和福滿多,自認為給孩子買小店裡最好的奶粉、買純棉的衣服,就能證明自己能給丢丢的愛不會比别人差。所以起初福利院院長三番五次地勸說她都聽不進去。

但當她真切看到另一個家庭能帶給丢丢的——愛,不比她少,物質條件比她好,更重要的是,丢丢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她最終,站在了丢丢的角度做了決定——放棄收養。

Till Love Do Us Apart,我覺得英文名非常棒!

正因為很愛你,所以我與你分開。

或許普通人的生活裡,也會面臨這樣的狀況。譬如親子分離的功課,父母該在何時放手、如何放手,這個課題也是每個家庭都要面臨和經曆的。

而答案,也通過佟麗娅的表演,巧妙地講述了出來。

并不是說,把孩子留在身邊才會有親子之間的互相治愈。當片尾的佟麗娅,面對其他小孩的“3秒注視”再沒有任何多餘的表情和動作時,我就知道,因為丢丢的出現和離開,治愈了福佳藝隐藏的心結。

隐形的翅膀與升華的母愛

曾經人們喜歡用“折翼的天使”來形容福佳藝這樣的殘障人士,其實從影片開始在我眼裡福佳藝就是健全的人,無形中擁有着一雙隐形的臂膀。所以看到結尾,福佳藝幻想中的健全的自己和丢丢的最後一面,讓我很驚豔!

那樣美好溫馨的場景,是福佳藝無法企及的夢想;而她克制住自己的情感,選擇了為丢丢好的方式——不見了,怕丢丢記着我。

那一刻,她像擁有了隐形的翅膀的天使。

其實這部影片中,除了對母愛的定義的剖析外,還做了升華。

孤兒院院長,何嘗不是在用母愛保護着被抛棄的孩子們?

...

看似鐵面無私,看似看中經濟條件而不看中情感,卻在所有人都站隊福佳藝時,仍然冷靜地抛出問題:“你們考慮福佳藝,那考慮過孩子嗎?”

其實這并不僅僅是職責的範疇了。如果是以投票制來看,院長同意或反對,最後都會是福佳藝獲得收養資格。但她仍然堅持着,要把大家從被福佳藝感動拉回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性思考評判。

不以愛之名去綁架孩子——福佳藝做到了。

不以愛之名抛開理性判斷——院長做到了。

不以愛之名獨占孩子——收養家庭做到了。

影片中對收養家庭的着墨不多,也會讓我産生“萬一收養家庭對孩子不好怎麼辦”這樣的疑問——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可能會出現。

但點睛之筆就是片末,丢丢的養母主動帶丢丢去見了福佳藝,讓福佳藝當幹媽。

這樣的結局,合情合理,更是輕描淡寫地點名了收養家庭氛圍确實很好,并不隻是經濟條件突出罷了。

我常說:“我很愛我那未出生的孩子,所以才不急着生孩子。”

真正的母愛,我認為就該本着為孩子負責的角度出發來考慮和做決定。

所以整個大結局的設定讓我很有共鳴!

作為整個暑期檔唯一一部女性作為主角的電影,用非傳統家庭的角度來探讨“母愛與女性成長”,有點出乎意料的細膩之處,需要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