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圖

在《簡·奧斯汀書會》這部電影中,幾個陷入生活困境的人,通過每月閱讀一本簡·奧斯汀的書籍,然後交流分享,最後都走出了生活困境,過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這個給予無數讀者力量的女子,是怎樣成為一個作家的呢?她經曆了怎樣的愛情故事呢?看了這部自傳性質的電影,你的心中自然會有答案。

簡·奧斯汀出生于一個牧師家庭,漂亮,愛閱讀,喜歡寫作,文才出衆。當她到了适婚年齡,她的父母希望她嫁給當地一個聲名顯赫、富裕的格瑞沙姆夫人的侄子韋斯理,但簡·奧斯汀并不愛這個富翁财産的繼承人、有遠大前程的青年,她不能和一個不愛的人結婚。

和一個不愛的人不能結婚,盡管這個人家财萬貫。那麼和一個愛的人應該可以結婚了吧?結果還是不能。這是什麼原因呢?

...

網圖

在韋斯理追求簡·奧斯汀的時候,另一個年輕人湯姆·勒弗羅伊出現了。他是一個愛蘭爾的實習律師,英俊潇灑、桀傲不羁,和簡的哥哥亨利一起來漢普郡遊玩,與簡相識,在相處過程中,這兩個心靈相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年輕人相愛了。可這個時候的勒弗羅伊是個窮小子,他和他的家人都必須依賴當法官的舅舅生活,而舅舅并不同意他和簡的婚事,後來他們決定私奔,但在私奔途中,簡無意中看到了勒弗羅伊母親給他的一封信,知道了他們一家必須依賴他在舅舅那裡實習寄回的錢生活,而私奔意味着他将失去一切:名譽、地位、經濟來源,那麼他的家人怎麼辦?

在感情與理智面前,簡選擇了理智,她果斷地離開了深愛着的男友,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從此與家人一起生活,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寫作中,創作了《傲慢與偏見》、《愛瑪》、《理智與情感》等六部著作,直到她42歲時因病去世,終生未婚。

簡·奧斯汀是一個思想獨立、勇敢做自己的人,試想,如果她選擇了與勒弗羅伊的愛情,那麼婚後勢必陷入各種困境,首先就是經濟的困境。正如魯迅先生在《傷逝》中所說的:“人必須生活着,愛才有附麗”,經濟的困境帶來的,是生活的困境,進而是感情的困境。所以簡的選擇,也許是最好的選擇。與其讓感情在困窘中耗盡,不如抽身而退,讓它成為心中永遠的白月光。

...

網圖

在簡·奧斯汀的小說中,那些經曆磨難的年輕人最後都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和相愛的人幸福生活在一起。這或許是簡把自己的愛情經曆投注其中,以期望的完美結局。盡管簡并不完美的現實讓人覺得有些惋惜,但愛過就不遺憾。何況,如果簡成為一個幸福或不幸福的妻子,是否還能成為一個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平起平坐的作家”?

正是因為她有這樣的情感經曆,簡·奧斯汀筆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還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以此來幫助人們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從而找到自我,實現自我。所以她的作品影響了很多身處情感困境中的讀者,讓她們通過閱讀找到了自我,實現了自我。

尼采在他自己一生的不同時期,一直不斷地在發出同一個呼籲,那就是——“成為你自己”。像簡·奧斯汀一樣,不受别人思想的裹挾,成為自己,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己的生命賦予自己的意義。

成為你自己,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