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圖
和女兒一起看過張子楓演的一些影視劇和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比較喜歡這個零零後的女孩子,安安靜靜的,自帶一種幹淨和文藝的氣質。4月2日她領銜主演的《我的姐姐》上映,女兒迫不及待想去看,于是昨晚,我們去看了當天放映最晚的一場電影。
偌大的電影院,除了我們一家三口,隻有四個年輕人,東一個西一個地嵌在座位上。這個甯靜的夜晚,這場電影為我們打開了一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撕扯,打開了一個女孩的掙紮與成長,打開了親情的痛與愛,戳中了我們的淚點,收割了我無數的淚水,也引起了我内心的一些震動與思考……
電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川渝地區的悲情故事:24歲的安然(張子楓飾)是一個二胎家庭的長女,她的父母一直想生個男孩,在她小時候父母曾僞造她腿有殘疾想申請生二胎,但事情敗露後沒生成,後來在她上大學時父母終于如願以償生了個弟弟。父母改了她去北京讀臨床醫學的志願,讓她讀了省内的醫學院,認為女孩子就該早點工作掙錢。于是安然努力賺錢養活自己,努力讀書,很少回家,于安然而言,弟弟就是一個陌生人。
彼時,安然是一個醫院的護士,有一個相戀五年的男朋友,她正在準備脫産考研,打算與男朋友一起去北京讀研究生。
但沒想到的是,她的人生因父母遭遇的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而改變。父母車禍去世後,她成了六歲的弟弟的唯一監護人,她的姑媽、舅舅所有人都認為她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弟弟好好養大。
于是,安然的人生出現了一個二難選擇:要麼追求自己的理想,要麼留下來撫養弟弟。從小的經曆讓她養成了倔強堅硬的性格,一開始她是完全抵觸對弟弟的撫養,想把弟弟交給姑媽或舅舅都未成,于是她堅定地要給弟弟找領養家庭。
送走弟弟的這個過程,也是這個女孩内心掙紮與撕裂的過程,還是她與父母、與自己、與弟弟的和解過程,在親情痛與愛的撕裂中,她一步一步地妥協,放棄了愛情,最後從領養家庭接走了弟弟,帶弟弟去踢足球,姐弟倆相擁而泣,電影畫面結束在一個空曠寂靜的足球場上。

網圖
電影之所以打動人心的原因,我覺得首先是因為真。電影所反映的問題,是無數中國式語境中所存在的現實問題。一是重重男輕女問題。電影中安然的父母一直想生個男孩,編造安然腿有殘疾的理由申請生二胎。又因為安然是女孩,把安然送到姑媽家寄住,安然在姑媽家被表哥當沙包打,被姑父偷看洗澡,從小飽受寄人籬下的痛苦。重男輕女的問題還從安然姑媽的經曆中反映出來,姑媽本來考起西南師範大學俄語系,但因為弟弟(安然爸爸)考上了中專,家裡就讓她回來。九十年代姑媽不甘心,跑到俄羅斯做生意,又因為弟弟家生了個女兒,家裡又讓她回來幫弟弟家帶娃。姑媽為成全弟弟犧牲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個小店老闆娘,照顧生病的丈夫和兩個孩子,為生活操勞。電影中還有一個情節,是安然所在醫院的一個孕婦,已有兩個女兒,又在患有孕婦子痫的情況下要冒死生育,還把好心相勸的安然打倒在地。
其實這個封建社會留存下來重男輕女的問題,至今仍普遍存在着,二胎政策未放開前,已有很多父母為了生男孩把長女送人的,何況二胎政策放開,像安然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長女上大學了,甚至結婚生子了,父母又生了二胎。我在這裡并不想評說這個政策,隻是就電影說事。電影中的安然,其實也隻是個孩子,一下子又要承受父母離開的打擊,又要承擔起姐姐甚至母親般的責任,這份艱難讓人心疼。
電影裡的姑媽也是個姐姐,為成全弟弟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前途,而電影中,姑媽又是用自己的親身經曆來催逼安然肩負責任的一個。兩個姐姐的命運,其實是一樣的。前途在左,親情在右,怎麼選擇都是個悖論。
除了題材的真實性,還有人物的真情實感。最是親情能動人,當你看到那先前勢不兩立的姐弟漸漸建立了感情,相依為命的時候,覺得又心酸又幸福。還有安然與姑媽、舅舅,盡管他們之間有矛盾有沖突,但還是忍不住在一些親情柔軟的瞬間潸然淚下。
電影是細節的藝術,細節的處理決定着一部電影的好壞。這部電影中有許多精心設計的細節,比如弟弟的足球,當姐弟倆鬧矛盾時,姐姐把弟弟的足球剪壞,被姑媽扔進垃圾桶,最後姐姐去領養家庭見弟弟時買了新足球,結果領養家庭要她在以後不能與弟弟見面的協議上簽字,姐姐最終沒簽,而是帶走了弟弟,姐弟倆去足球場踢球,暗示姐姐終于接納了弟弟。還有申請書的細節。當時安然父母為了生二胎,寫的申請書,安然為此一直不肯原諒父母,後來在一個雨夜安然去墓地看望父母,把申請書撕了,暗示着她内心與父母的和解。
還有肉包子的細節。父母去世後,早上安然給弟弟準備了面包,但弟弟要吃媽媽做的肉包子,把面包砸了,其實安然也想吃媽媽做的肉包子,但隻能在夢中吃到了,肉包子代表了他們對父母的想念,讓人覺得心酸。再有就是關于套娃的細節,套娃是姑媽去俄羅斯帶回的,安然被病人家屬毆打,姑媽及時制止,帶安然回家,給安然切西瓜,安然看到冰箱上的套娃底坐不見了,就問姑媽,姑媽就把她年輕時的經曆告訴安然,姑媽說了一句:“其實套娃也不一定要裝在同一個套子裡。”這是姑媽與安然的和解,姑媽最後也理解了安然,不再逼她承擔撫養弟弟的責任,安然聽了姑媽的話,淚水止不住流下來,她明白了姑媽的付出,向姑媽鞠了個躬,然後跑了出去。
這些電影裡的細節,符合生活真實,帶着日常生活的印記,讓人難以不共情。
成長是一場艱難的蛻變,經曆了内心種種撕裂的安然,在親情的痛與愛中艱難抉擇,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與承擔責任之間徘徊,最終和父母、親人、自己和解,選擇承擔責任。盡管這個結局,似乎符合觀衆的一種道德期待,然而以後個中的艱辛,還是讓人不願去想,但願電影也隻是電影而已……
電影中每個人的演技都超贊,尤其是這對姐弟,還有姑媽(朱媛媛飾)、舅舅(肖央飾)。電影承包了所有人的淚點,如果你要去看,記得多帶點紙巾哦。

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