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兼引入

出乎意料的喜歡。冗長卻不沉悶,數次感受到不可名狀的恐懼與激蕩。

音樂與音效,絕對的優雅與壓迫。整部電影的一部分叙事結構,完全是通過“聲音”來構建的。視覺與聽覺共同拼接出完美的叙事閉環。令人興奮的手段,這才是電影有别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嘗試!不禁驚歎如此臻于完美的電影理念,出現得竟如此早!

觀影結束後,找到此後諸多科幻電影的“靈感來源”。能夠成為理念與原型的作品,勢必成為經典。

随手于深夜紀錄一些觀影時的碎碎念。用以銘記這個難忘的深夜。

今夜,我隻關心,我與整個宇宙。

|工具與“人”
類人猿發現堅硬的骨骼當作武器????工具自誕生起一定具備某種神性,超越“美”的範疇惠臨于“人”。

随着黑石柱體的出現,文明的階躍發生勾連。鏡頭切換的兩幀之間,橫跨數千年綿延的人類曆史。

|意象:整個文明史的截面
按照新批評理論的“橫坐标”來考察符号選擇背後的創作動機。

木星。為什麼偏偏選擇了木星,這顆在遠古時代最逼近“最外環”限制之星????土星的星體。

以及為什麼作品在叙事學的意義上,不選擇在符号橫向層面共處同一維度的其它星體呢?(為何“是”,以及為何“非”的問題)

我在此隻說一點。在木星的神話譜系中,它是朱比特,是宙斯的化身,是伐舊立新文明更叠的縮影,也是無限逼近無限的象征。

故而,一個詞的選擇背後,其實都是整個文明史縱深的截面。

|“人類”與“類人”
有關電腦系統/人工智能問題,它們究竟是不是人類的投影?類人猿或人工智能,究竟誰在本體層面和隐喻意義上更“類人”?

大衛一點一點拆除記憶存儲設備,不朽不亡的赫爾,他聲音竟然也會衰老、遲緩。

失憶,就是消亡。存在的最後一種形式也在此湮滅。一個有關人類未來的預言。

My mind is going...古希臘有關軀體-靈魂-心智的探讨在此處得到互文。

重複、重複、重複,最後完全消失,它帶着最後的謎底。

大衛與全人類,終将沒能得到答案。

|呼吸、虹膜、自新世界
呼吸聲,某個瞬間,我的呼吸節奏完全與影片聲效同頻。真空是絕對的寂靜,沒有供聲波傳遞的介質,整個浩瀚宇宙徒留唯我可聞的呼吸聲。

虹膜與黑洞,壯麗的奇觀。被巨大能量吸入,物體像是被拉長的面條。大衛的臉龐上無數面孔閃過,我似乎看到了愛因斯坦?

躍過迷幻的新世界,宇宙與人類的盡頭。哪裡是垂垂老矣的自己,卻也親自瞥見年邁将死的最後一刻。這是星際穿越者的一場莊周夢蝶麼?

|黑石柱體——人類文明的墓志銘
黑石柱體,用無情而冰冷的目光注視着一枚胚胎的孕育。距離嬰兒哭啼降世,還有無數的時間橫貫其間,從死到生,由生到死,不過一瞬間。

胚胎之于人的一生,宛如地球之于整個宇宙。孕育生命到文明覆滅,不也隻是一瞬?這是尼采的“永劫輪回”,但卻是我見過最消沉、悲哀,卻隽永的诠釋。

這部電影不是太空歌劇,而是人類史詩。

黑岩柱體,是人類的無字墓碑,以及與整個文明史的守夜者。

|閑筆一處:宇宙與性愛
最後,題外的題外。有點理解為什麼這部電影适合當做愛電影了。

幻想彼此置身于整個浩瀚無垠的宇宙,但是在某一瞬間,我們之間卻不可再分。

——這一瞬就是永恒。

人是會死者,但是在那瞬間,我們不朽且逼近無限。

于是我與我們,将會變成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