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這部電影具體是什麼時候被引進國内公映的,隻記得當時聽院裡的大人們讨論這片子時,有人輕描淡寫說了一句:“就是講了場外遇”。我那時還是小孩,愛情、婚姻、婚外戀什麼的,我才沒興趣呢。後來很長時間,我幾乎把這部電影給忘了,直到前兩天刷視頻時它主動跳到我的眼前。看完驚歎,這部電影居然這麼好,而且遠遠不止是一個外遇的故事。
由于個人的興趣偏向,我極少關注和琢磨愛情這個話題,但這部電影真正打動了我,所以也借此聊聊這部影片帶給我的一些思考和感受吧。既然故事與外遇有關,就先說說外遇。這裡我要說的“外遇”,是中性詞,不帶褒貶與道德色彩,它僅僅就是指一個人在婚内與第三者發生了感情和肉體上的關系。正如影片的主角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兩人之間的關系。
外遇好似激烈的化學反應,而化學反應的催生必然需要條件。一,弗朗西斯卡是一位夢想長期得不到滿足且陷入家庭生活的枯燥與乏味之中的壓抑中年婦女;二,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帶着兩個孩子出門了,時間是四天;三,年紀雖大卻天性無拘無束、逍遙灑脫且富有魅力的攝影師羅伯特偶然出現在弗朗西斯卡的家門口,兩人因為羅伯特想要尋找一座橋的機緣而認識,由于投緣,兩人開始迅速升級彼此的關系。這幾個重要條件合在一起,催發了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在影片中的這段戀情。激情仿佛熊熊燃燒的火焰,在兩人之間不斷升騰。無論這段感情的實質有多麼純粹、多麼深沉,上面三條都是感情産生、存在的必要前提條件。
我們不妨試想,如果出現在弗朗西斯卡家門口的不是羅伯特而是另一個男人,再如果弗朗西斯卡的家人隻出門一天而不是四天,那麼此時的弗朗西斯卡是否還會有一場外遇,就會打上問号。三個條件就像三個變量,其中任何一個改變了,事情的走向必然會改變。
片中羅伯特對弗朗西斯卡說過一句話,“這樣的愛情,人生隻有一次”。羅伯特是對的。事實上,任何一段愛情,都隻有一次。變化是生活的常态,在感情世界裡更是如此。
相信許多觀衆一定對影片後段弗朗西斯卡緊緊攥着車門把手的那一幕印象深刻,梅麗爾·斯特裡普的表演非常出色,極富張力。那一幕是弗朗西斯卡人生中面臨的重大抉擇,打開車門,去與激情難舍的羅伯特一起逃離、厮守,或者,留在車裡,與丈夫和孩子繼續自己單調的人生。弗朗西斯卡其實隻差一點點就選擇了前者,當她看到羅伯特駕車離開并漸漸遠去時,她明白自己再也沒有了選擇的機會,面對此時就坐在車裡的丈夫,她極力想要克制幾近失控的情緒,卻仍然難掩心中巨大的失落與痛苦。那一刻的她,涕泗橫流,悔恨與哀痛交加,她在心裡對自己說,這是錯的,沒有選擇羅伯特是個錯誤。
失去了羅伯特的弗朗西斯卡隻能延續着自己的家庭生活。當某一天這尋常的一家四口安安靜靜在飯桌上用餐時,弗朗西斯卡忽然意識到,如果她奔向情人羅伯特去與他厮守,他們彼此之間那強烈而美妙的感覺就會慢慢消失;如果她離開了自己的丈夫理查德(他們之間的感情并沒有破裂,隻是變得無味),她和理查德在多年生活中所建立和創造的一切也将不複存在。此刻,弗朗西斯卡終于明白了愛情的真相。兩個人相愛,彼此之間那熱烈的、銷魂的、沉醉的感覺不會永存。試着想象,如果羅伯特成了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在一段很長時間的婚姻生活之後,他們還會擁有最初的那種狀态嗎?他們的婚姻就一定能保證一直鮮活而充滿生氣嗎?回到開頭我說的三個必要條件,正是那三個條件使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陷入了一場婚姻之外的、令人難以自拔的愛情。而如果條件發生了改變,事情的走向和兩人的關系必然會随着變化的發生而變化。愛情從來不是始終如一的東西,它好像無數個方程式,隻要方程式裡其中一個變量改變了,方程式的結果自然會改變。換句話說,就算一直愛着同一個人,愛情的模樣與形态也不會從一而終、一成不變。與羅伯特共度的四天,就好似一個愛情方程式,這個方程式意外呈現出了最令弗朗西斯卡滿意和愉悅的結果。然而,弗朗西斯卡最後也清醒地意識到了,她不可能在改變了方程式變量的情況下還指望得到同樣的結果。
人生處處是變化。不同的變量,帶來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又得出不同的結果。而人的生命是一條時間線,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無數個時間點連成的一條線,這條時間線就好像一條單行道,在特定的時間裡,你隻能走一條路,而非同時走兩條或多條,因為你分身無術。也正因為每個人站在時間線的某個點上時隻有唯一一次選擇的機會,所以人才會有遺憾、會有不甘。
有觀衆認為弗朗西斯卡最終回到丈夫身邊、回歸家庭,是在愛情與責任之間選擇了責任。我可一點不這麼認為,與羅伯特的愛情裡必然有抛棄家庭重新開始的責任需要承擔,與理查德的婚姻裡也有曾經相愛過的愛情的留存(否則女主還糾結什麼呢)。弗朗西斯卡經過無數次内心的掙紮與權衡後,她選擇的不是什麼愛情或責任本身,而是一個她更能把握與駕馭的未來。愛情與責任本身相伴相随,二者又怎麼能輕易分開呢。
影片結束時,弗朗西斯卡早已成年、成家的一雙兒女也分别做出了他們對待各自婚姻的不同選擇。他們的婚姻同樣存在問題(這世上難道會有沒問題的婚姻嗎?婚姻本身就是制造問題的一大源頭),可在了解了已經去世的母親曾經不為人知的過往後,他們逐漸釋然,并且與生活達成了和解。他們也曾經像自己的母親那樣,在痛苦的婚姻抉擇中,一遍遍問自己什麼是對,什麼又是錯。然而,選擇本身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對與錯的判斷是必須在比較中才能産生的,而如前所說,生命是一種線性的單向體驗,你又怎麼可能從自己沒有體驗過的東西裡比較出對錯呢。就像在車裡看着羅伯特遠去時的弗朗西斯卡,當時她痛苦地以為沒有選擇羅伯特是個錯誤,這不就是在拿自己幻想中與羅伯特厮守的情形與現實中正在經曆的狀況做比較嗎?這樣的比較怎麼可能得出對錯。所以,透過生命的本質、時間的本質,我們蓦然發現,我們做了無數的選擇,生活亦給了我們無數的答案,卻獨獨沒有正确答案。人啊,又何必再去糾結并自我折磨于那毫無意義的對與錯。
有人用凄美來褒揚這部愛情片,可在我眼裡,這部電影不是因凄美而動人。影片深深觸動我的,是藏在演員富有張力的精彩表演以及優秀、真實的故事劇本裡的,愛情最清醒的真相。
不止一場外遇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元首回來了,元首從未離去
很棒、很有意思的一部電影,喜劇的外殼、犀利的内核!通過讓元首穿越時空這個巧妙的設定,電影創作者向觀衆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在二戰結束七十年後的德國,阿道夫·希特勒在這片土地上還能得到人們的支持、擁護和歡迎嗎? 《 ...
可以贊美平凡,但請不要歌頌平庸
又是一部刷B站時被随機推送給我的影片,不過這片子看到最後簡直令我大失所望。 全片共三幕戲。第一幕,末日降臨。人類在持續的災難與死亡之中等待着世界末日的到來,末日這一天,街頭以及人們的房屋上,到處是一個名叫查克的人的照片 ...
還能再無情一點嗎?現實也許能
我壓根就不知道這部電影,更不了解電影背後的原著小說,我就是昨晚躺在床上刷B站時,這部片子忽然出現在屏幕前,就這樣突如其來地被推送給了我。《書店》,我一看片名來了點興趣,那好吧,反正一下子也睡不着,就姑且看看。 今日回想 ...
是的,就要那個單純、天真的視角
很明顯,《喬喬的異想世界》不是一部曆史片,而是一部以特定曆史作為背景的奇幻喜劇片。有觀衆覺得這片幼稚,對此我完全不認同,于我,幼不幼稚看的是内核。 可愛的主角喬喬是第三帝國的一名希特勒童子軍成員,熱情地、忠誠地崇拜着自 ...
一點點不同看法
這部劇的豆瓣評分高得驚人,帶着如此高分預期去看片,說實話,它讓我有些失望。 這部劇的最大優點是它的德國人視角。柏林的五個好朋友,兩兄弟上了東線戰場,兩個女孩一個成了戰地護士一個做了歌星,另外還有一個和其中一位女孩相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