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刷B站時被随機推送給我的影片,不過這片子看到最後簡直令我大失所望。

全片共三幕戲。第一幕,末日降臨。人類在持續的災難與死亡之中等待着世界末日的到來,末日這一天,街頭以及人們的房屋上,到處是一個名叫查克的人的照片和影像,旁邊還寫着一句話:“偉大的39年,感謝你,查克!” 查克是誰?以此疑問為懸念,觀衆的好奇心立馬就起來了。

第二幕,街頭起舞。一個特别平凡的日子裡,39歲(離死亡已不遠)的查爾斯·柯蘭克,也就是主人翁查克,拎着公文包走在路上,中途看到一位街頭藝人,在街頭藝人的音樂節奏下,查克一時興起當街跳起了舞,舞蹈吸引了很多路人,其中一位剛失戀的女孩受查克邀請與他一起共舞。這場戲貢獻了全片最精彩的幾分鐘,查克人生中一次美妙的放飛自我。

第三幕,回顧人生。這幕的主角是童年的小查克,小查克擅長數學,但他喜歡舞蹈;小查克在舞會上鼓起勇氣與心愛的女孩跳了一支驚豔衆人的舞;小查克聽從長輩的教導與建議,放棄了舞蹈,選擇了數學(他後來的職業是會計);小查克在家裡從不被允許去閣樓的那間上鎖的房間(在此導演又設置了第二個懸念,即閣樓裡究竟有什麼);查克在祖父母去世後得到了房子,他終于可以去閣樓的房間一探究竟了……

請原諒我以白開水一般的口吻來叙述這部片子,因為我完全不明白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涵到底是積極還是消極。電影主題的表達,既可以以積極勵志的方式推進,也可以用消極堕落的手法展現,若隻論表現方式,沒有孰好孰壞。然而,這部片子似乎在積極與消極之間彷徨且遊移不定。感覺導演也想要勵志,在一場戲中,小查克的老師開導小查克,告訴他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宇宙,自己創造一切,這也就是“你包羅萬象”這句話的意思,這句話正是影片的主題。這同時也解釋了第一幕戲,既然一個人可以是一個宇宙,那麼世界末日其實就是查克的死亡。第一幕裡出現的人物是查克人生中遇到過的人,查克39歲人生的終結,便是那個世界的覆滅。由此可見,導演野心不小,在叙事中試圖加入更宏大更深遠的概念。

影片結尾,打開閣樓房間的青年查克究竟看到了什麼?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就是一間空房間,然後當查克轉身要走出房間時,他一回頭看到了房間裡躺着将死的自己,是的,他看見了自己的未來、自己的死亡。他震驚,震驚過後是冷靜,冷靜地意識到人生就是一場等待,一場對死亡的等待。接下來呢,生活要繼續,該幹嘛幹嘛去吧。

先不說生命是一場對死亡的等待這個一點都不新鮮的觀點,關鍵問題是,作者要從中挖掘的是什麼?整部電影,除了童年的小查克臉上還展露過笑容,其他時候我幾乎看不到查克有或喜悅或幸福的表情,哪怕是在第二幕放飛自我的舞蹈過後,查克的喜悅短暫得近乎倏忽而過,很快臉色又沉了下去。顯然,放棄了舞蹈、從事會計的他并不開心。勵志嗎?一點兒都不。一個早已看到了自己的死亡的人,依然選擇了自己不喜歡的人生。

電影這門藝術,當然不是越勵志越好,消極黑暗的表現手法照樣可以創作出經典。《查克的一生》仿佛是在贊美平凡人,否則第一幕裡就不需要一再出現那句話了:“偉大的39年,感謝你,查克”。導演是想說,一個普通人,無論生命長短、無論快樂與否,僅僅活着就是一種偉大嗎?贊美平凡沒有任何問題,就我個人而言,我很喜歡看平凡人的故事。但是,導演卻又不願意止步于平凡,“你包羅萬象”這個題眼有何意義呢?強調它幹嘛呢?結果就是,又想勵志,又放棄不了對虛無的執着;說消極吧,又拿不出消極到底的勇氣。最後,這部片子就和查克一樣,平庸而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