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徹、胡金铨、王羽、狄龍、姜大衛……這些昔日武俠影迷口中耳熟能詳的名字如今已逐漸在風中飄零。

伴随着87年邵氏的停産和2000年前後武俠導演的離世,香港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逐漸落寞。 一并逝去的,是那些如光影世界一般傳奇的現實中的恩怨情仇……

當年,從好萊塢回國的李小龍和早已在邵氏聲名鵲起的王羽,因不滿邵氏的冷漠和刻薄小氣,分别于60和70年代出走并加入鄒文懷創辦的嘉禾公司,從此開始他們各自的輝煌生涯。 這一段記憶卻從未被人提起……

舊事重提不忍言,物是人非歎華年…… 勾起我們回憶那段香港武俠電影黃金年代的,竟是前幾日王羽離世的消息。

佩劍已落滿塵埃,長槍亦換作散銀。何時把酒黃昏後,閑來聊發武俠狂?

...

文:李翼

策劃:抛開書本

和林青霞談戀愛,潛入邵氏撕毀合同?從邵氏到嘉禾的王羽也太傳奇了!

視頻号

在剛過去的清明節,王羽先生在中國台灣台北過世,享年80歲。不過還有一種說法,他不是1942年生人,而是44年。

“大師兄”王羽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蘇無錫,原名王正權。

...

大師兄王羽簽名照

而1940年生人的李小龍,本名李振藩,出生于美國舊金山,祖籍廣東佛山,73年在香港過世,年僅32歲。

...

從未消逝的李小龍

王羽老師從影三十餘年來,共拍攝了60多部武打片,參與制作和監制的電影共計有80多部。

不過對于一般影迷來說,他最經典的銀幕形象,應該還是獨臂刀,還一拍好多部,滿世界找各路高手切磋……

不過想來獨臂系列就算再賣座,王羽應該也不會這麼“情有獨鐘”,更可能是因為邵氏和嘉禾曾為此打過版權官司,鬧得滿城風雨。

而王羽應該是這樣的“少爺”脾氣,越是不想讓他拍,他越是要拍到天荒地老。

...

獨臂宇宙創始人王羽

而李小龍雖然是童星出身,後來在美國也參與過一些影視劇拍攝,但真正打開局面的,還是回到香港後一手打造的電影作品,又因為英年早逝,隻留下四部半。

據說73年時李小龍還打算跟邵氏合作,飾演年羹堯,都拍了定妝照,可惜天妒英才,他最終也沒有演上古裝片。

而那四部半電影,李小龍雖然事事親力親為,全面掌握自己的作品,卻沒有像王羽那樣試圖打造屬于自己的“電影宇宙”。

在那些代表作中,李小龍演的都是不同的角色,名字背景各異,但也可以說,那些“身外之物”都不重要,他演的永遠隻是李小龍自己。

...

傳說中為年羹堯試妝

李安導演曾盛贊王羽1970年的電影《龍虎鬥》,開創了拳腳功夫片的先河。

片中很多在當年來看很獨特的設計處理,應該多少是啟發了李小龍兩年後的《精武門》。

當然就跟發明專利一樣,越早開發出來,就越可貴。

但另一方面,可能也如同《三國》《水浒》這樣的小說,施耐庵,羅貫中都不是始作俑者,之所以被曆史銘記,恰恰是因為集了大成。

那對于王羽的《龍虎鬥》和李小龍的《精武門》,不妨從各個方面進行下公開公平公正的比較分析,看看到底是始作俑者地道,還是集大成者輝煌?

...

王羽和李小龍

劇情套路

王羽在《龍虎鬥》裡是一手包辦,身兼數職,自編自導自演,李小龍在後來的《猛龍過江》中也這麼嘗試過,但《精武門》裡編導合一的還是羅維。

《龍虎鬥》講的還是徒弟為師父報仇的故事。

反派是擅長日本空手道的浪人,以及相勾結的地頭蛇。

武館被鏟平後,王羽扮演的徒弟幸存了下來。他記得師父曾經說過,鐵砂掌和輕功能破空手道,于是拼命苦練,終于報了血海深仇!

過程中為了掩飾身份,還戴起了白口罩。

...

為師報仇的“白口罩”

《精武門》的故事,粗看上去,也差不多。

李小龍扮演的陳真剛出場時,師父霍元甲已經過世,死因可疑。

接下來李小龍更像是在演《新蝙蝠俠》,或者說像是一個專業的上海偵探,雖然算不上是雙重身份,但要麼是在私底下易容打探,一會是拉車的,一會又扮成老年裝賣報紙。

跟傳說中的福爾摩斯比,應該也不遜色。

另一邊,他又是大開大阖,毫無顧忌的踢館,同時還不顧一切的行使“黑暗的公正”,最後當然也是大仇得報,但自己也向槍林彈雨,騰空而起……

...

易容者陳真

兩片中師父的在與不在

雖然倆故事套路相近,但細究下來,還是有不少差異的。

首先就是師父的設置。

在《龍虎鬥》裡師父的戲份很多。

慈眉善目,循循善誘的,還是傳統的儒家風範。

而且王羽的角色确實是聽了師父生前的教誨後,才茅塞頓開,武功精進。

...

而在《精武門》裡,霍師父除了一張應該是真實的遺像外,并沒有别的戲份。

而其他師兄弟,顯然“奈何”不了五師弟陳真。

這一方面是為了更加突出李小龍的主角地位,另一方面也不難想象。

如果霍師父在電影前半部分還在世的話,師徒之間想來也不會那麼和諧,畢竟以中國傳統行為規範來講,李小龍角色所表現出來的,實在是有點太“離經叛道”。

...

銀幕形象

與之相比,王羽在《龍虎鬥》中所演繹的,還是一個再傳統不過的武者形象,甚至如果說他其實演的是年輕時候的師父,應該也沒有什麼違和。

這裡勢必要提到兩人的銀幕形象。

出演張徹的電影,上身赤膊是家常便飯。身為“大師兄”的王羽,自然也不會例外。

他年幼時便是體育健将,身體機能自是一流,穿衣顯瘦沒問題,但要說脫了有肉,似乎還差點意思。

線條是勻稱,也是瘦削的,肌肉的棱角還是不夠分明。

...

上海“小白臉”王羽

至于五官,王羽其實更接近上海小白臉,奶油小生那一款。就算讓他出演瓊瑤電影,和林青霞演對手戲,甚至演時下内地依然流行的霸道總裁,應該都沒問題。

但要說殺氣的話,他的小眉小眼,似乎還不夠強烈。以至于後來監制那部群星荟萃,又頗具争議的《火燒島》,他在片中也參演一個獄中老大。

可能也是覺得那張飽受社會風雨洗禮,卻依舊白淨的臉上,殺氣餘額還是不足,于是便硬生生的添了一道像蜈蚣般誇張的傷疤。

...

《火燒島》中的刀疤王羽

反觀李小龍,身材雖然稱不上高大,看起來也挺瘦削,但脫了上衣之後,肌肉線條極為明顯,就像是漫畫世界中才會存在的那一款。

比如後來向他緻敬的《北鬥神拳》中的健次郎。特别是他的蝙蝠肌,就如同有彈性的鋼,整體來看實在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

李小龍的蝙蝠肌

冷面與嘶叫

在談吐方面,王羽是那種典型的冷峻小生,人狠話不狠,甚至會讓人聯想起那種日本劍戟片中的武士來。

...

《龍虎鬥》中的羅烈

而李小龍在自己的電影裡,顯然也沒平常生活中接受采訪時那麼會說,甚至有點刻意的土裡土氣。

不過一旦打拳踢腿起來,就完全是判若兩人,毫無半點木讷感,而是成為了不失悲憫之心的“野獸”。

...

這自然跟王羽在電影中的表現大相徑庭,甚至可以說,李小龍在《精武門》中打鬥時的表現,不應該跟《龍虎鬥》裡的王羽比,而更應該和羅烈飾演的反派浪人相提并論。

兩人都咄咄逼人,極為誇張,怪叫連連……

當然這一正一反兩個角色真正的性情,以及給觀衆的感覺,又是極為不同。

...

王羽李小龍的“禦用”配音張佩山 在《獨臂刀》中也有出演

這就好比在《龍虎鬥》裡上門踢館挑釁的不是浪人,就是漢奸。

而在《精武門》裡是陳真在忍無可忍便無須再忍後,主動去虹口道場挑戰。

這兩種行為雖然都可以說“狂妄”一詞來形容,但背後的意義又有本質區别。

另外再提一點,給王羽和李小龍在銀幕上配音的都是張佩山老師,不過李小龍那标志性的嘶叫,則是自己的原聲。

苦練的鐵砂掌和“天生”的截拳道

而在最關鍵的武打方面,雖然在“武術指導”一欄,《精武門》寫的是韓英傑,而《龍虎鬥》則是唐佳,但想來王羽,特别是李小龍在自己的動作打鬥中一定都融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

在我看來,二人在這兩部代表作中的武術表現上,與其說是傳統“鐵砂掌”和改良“截拳道”的不同,還不如說更表現在“練功”上。

《龍虎鬥》還是标準的功夫小子路數。一個本來并不太厲害的後生小輩,經曆了種種考驗,前輩們非死即傷,必須由他站出來,刻苦練功,最後才攀到人生巅峰……

...

而《精武門》,或者說李小龍的四部半電影卻有所不同。

雖然出場時都還是個愣頭青,但身上的武功比起社會經驗來,強的不是一星半點。

而且他幾乎不需要繼承上一輩的衣缽,也不需要吸收天地日月精華,與其說是勇攀高峰,還不如說小龍哥從出場到“謝幕”,永遠都處在人生,或者說是人世間的最巅峰!

...

清酒與濃縮咖啡

講了銀幕上的“虛構”形象,也不得不提銀幕下的真實人生。

二人陽壽有别,卻各有各的精彩,都可以說是将一腔熱血,真正地發揚光大。

如果可以将王羽比作後勁不小的清酒的話,那李小龍就是一杯超濃縮咖啡。

李小龍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将功夫與哲學相結合,并自創拳術。

不過想來強健的體魄,并沒有換來健康的人生,反而據說是因為腦水腫去世于丁佩家中,留下不少謎團……

...

反觀王羽,在淡出大銀幕後,又在真實的人生中繼續“扮演”大俠。

不過那時的中國台灣,适合他的舞台不多,除了幫派社團外,可能找不到别的“廟宇”,能容得下他這尊大佛。

...

永遠的大佬王羽

李小龍的電影裡,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原因,都充斥着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包括踢碎那不無争議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内”的标志牌。

很難想象,如果他不是英年早逝,而是像王羽那樣活到八十的話,他後來的電影,以及被訪或私下裡的言論,會變成什麼樣子?

畢竟在當下這樣詭谲多變的輿論環境下,滅神比造神要容易輕巧的多。

...

《精武門》中的民族主義渲染

而王羽雖然在現實生活中,還在扮演着他心目中的“大俠”,而且有時候當監制,找人拍片的行為也頗受争議,但至少在電影中,他還是有極為堅忍的一面,而不是誓死把各種矛盾擴大到無以複加。

包括後來拍《座頭市與獨臂刀》,最多也隻是為了照顧到兩國觀衆的民族感情,拍了兩版不同的結局。

想來如果換作李小龍主演,相信很難達成如此的妥協,而這樣“雙赢”的跨國電影項目也不容易被真正拍出來,當然在香港電影學者昆汀的眼中,這是王羽作為全能電影人的另一個優點。

...

雙結局的《座頭市與獨臂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