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于「陀螺電影」)
開頭的固定鏡頭給出城市空中的線纜與地下的軌道,我們馬上想起伊姆貝克的首作《半熟少年》。相似的開頭,空蕩的場景,卻沒有任何Drama的情節發生。《奧爾莫》的情節更複雜、場景更豐富,常常有不速之客進入這個生活。而這些特征被保留,這些意味不明的鏡頭,甚至不止在開頭,每當有人離開,他們又如同喘息般及時出現。
這次首先出現的不是Bossanova,而是搖滾樂、豪車,年輕的性幻想。場景在之後進入卧室,特寫給出地闆的紙巾,父親在隔壁呼喚奧爾莫的名字,我們知道,伊姆貝克又一次将攝影機對準了十幾歲的“半熟少年”,年輕、叛逆,尴尬地處于天真兒童與頹廢青少年的中間地帶。
當然Bossanova還是發生了。室内的鬧劇,争執 / 忙碌的同時,滑稽戲将近控制不住。攝影機稍稍停留在父親表情的特寫,以及他所處的隻有他的室内空間。這何嘗不是Bossanova的本質?伴随歡快、滑稽的配樂,我們竟然看出了淡淡的憂傷。
通過少年的視角,我們再次看到了鄰居姐姐的形象,再次看到家裡的電視播放雪花。噪聲填充了沉默,鏡頭給出的時間略長,仿佛讓我們和奧爾莫一起停頓,等待某種不确定的回應。
簡單的台詞接到對話,畫面迅速切換,角色的視角推進了場景的變化,産生有意的突兀感。打斷的通話和未完成的動作,每一次跳躍都像電影在為自己尋找節奏,幾次帶着尴尬的闖入,空間的封閉與角色的躁動互相強化,生活的每個角落都被幽默入侵。闖入葬禮,出醜,奧爾莫好幾次被拽入不屬于他的場景,背景音樂突然暫停,空氣裡尴尬的停滞,随即又被打破。情緒總是那麼準确:關掉又打開收音機,來回傳遞瓶子喝水;幽默的不是誇張的表演,而是這些節奏的控制。
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像是用寫段子的方式拍電影,就在于好幾次call back的設計。借唱片機,修理唱片機,修理成功,他們聽着唱片機的音樂舞蹈。他們将唱片機帶到葬禮、帶到舞會,他們繼續舞蹈,竟然因為唱片機離開了父親的病房,而發生一次争吵。取到唱片機之後,米格爾抱着唱片機進入醫院,這已經是個很幽默的行為,卻還是發生更令人忍俊不禁的對話。
第一次被修理好的破車,第二次發動失敗,即将收束的結尾再次讓所有人無可奈何。還有被污染的床墊,常常在意味深長的玩笑之後間歇性地出現,這不是那些做作的文本的呼應遊戲,而是重新對我們記憶進行校準的意外的回憶點。他們在醫院候診室打鬧,在房間準備做愛,所有控制不住的滑稽戲,都被及時幽默地打斷。即使迎來那些突然的沉重、那些電影最激烈的時刻,伊姆貝克仍然維持着輕盈,謹慎地不讓情緒過載。
鄰居女孩的形象相比首作沒有任何進步,她變得輕挑,變成了一個比起《半熟少年》更沒有特征的欲望對象,有些陳詞濫調,伊姆貝克也許在此處偷了懶。
醫院之後,導演再次給遙遠的家裡空鏡。 角落裡尚未收拾的鍋碗,雪花屏幕的電視,晾曬的床墊。熟悉的房間裡沒有人,隻有空氣流動的聲音,回顧那些事件發生過的痕迹。最後仰望天空,透過樹木,看到陽光。影像還是那麼明媚,我想起《大自然對你說了什麼》的相似場景。
Berlinale2025:伊姆貝克的又一部《半熟少年》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Berlinale2025首映場:生活是詩還是電影?
(首發于「陀螺電影」)大自然對我們說了什麼?東華在寺廟談論我們如何用身體感受世界,起身離開,攝影機呈現了一個向上擡起的動作,我們看着讓東華在後文想起埋葬嶽父的母親的那棵樹,畫面在這停下若幹秒,樹葉之間透過陽光。洪常秀好像在對我們發出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愛在三部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的新作《藍月亮》和《新浪潮》一定是今年的影迷必看。近年嘗試了動畫片《阿波羅10½号:太空時代的童年》和類型片殺手喜劇《職業殺手》後,林克萊特又分别以音樂與電影的曆史,再次讓我們得以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2025年的歐陸》中,我們看到羅西裡尼《1951年的歐洲》的複寫,兩種時代道德的颠覆,匈牙利 / 羅馬尼亞移民所共享的當下後社會主義經濟的景觀在互文的意義産生了遙遠的對比。這樣的對比下,社交媒體網絡輕度地、再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片名與海報都緻敬羅曼·波蘭斯基的《羅斯瑪麗的嬰兒》(Rosemary’s Baby),拍攝的方法很相似,導演學到了波蘭斯基的流暢,卻沒有學到波蘭斯基的控制。前半部分尚且不錯:波蘭斯基的語言被運用在空間布景的視線 ...
Berlinale2025首映場
(首發于「陀螺電影」)世紀初的美國流行起“呢喃核”(Mumblecore)的獨立電影風潮,瑪麗·布隆斯坦拍攝笨拙而敏感的《酵母》(Yeast, 2008),我們認識了瑪麗·布隆斯坦與格蕾塔·葛韋格。如今格蕾塔·葛韋格已經拍出《伯德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