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說天下文章一大抄,那麼1973年上映的《騙中騙》無疑是現代商業電影的搬運工們取之不盡的礦源,隻需更換時代背景,就可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當然,也是有志者之噩夢。另外,也存在着一批挑骨頭的無聊者,比如區區在下。
故事發生在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開頭便已清晰交代,甚至交代得有些過于清晰。街上紛飛的垃圾反襯出風之蕭瑟,排隊的貧民也是對經濟環境最直接的體現。僅用這些畫面交代信息本就足矣。但此時前景閃過一個正在翻垃圾桶的背影,可以清晰看到衣服破開的大洞,這一幕稍顯刻意。畢竟不是現實主義電影,在後面的故事中也沒有着重體現民衆之貧,這一處理,倒是有些小瞧了觀衆對畫面的領悟能力了。

影片中段在視聽語言上中規中矩,尤其火車賭局段落,基本是人物正反打配合籌碼與紙牌的特寫,比較平淡。Gondorff 的換牌過程也繞開了,直接出結果,未能解癢。若能在牌局過程中通過畫面來表現誰占上風,誰處下風,形勢逆轉之時,讓逆轉者與失敗者同框,構圖呈碾壓之勢,觀感或許會更加跌宕起伏。

想要在這部電影的主題上探讨思想深度,顯然是不實際的。結尾 Hooker 放棄分贓,這是好萊塢主流商業電影一貫的三觀正确的需求。“壞人”到最後“變好”,讓觀衆免于遭受來自内心的道德審問,服務可算周到。隻是影片的筆墨絕大多數都落在騙局上,對主題隻幾筆帶過,讓結尾成為了類似國産電影中用字幕來懲罰壞人的效果。但同樣的,上了這一保險,主菜就可以大膽地馳騁。電影種類衆多,無法面面俱到才是常态,我想沒有多少觀衆是抱着颠覆世界觀的預期進影院看這類電影的吧。
話說回來,盡管主菜是騙局,這部電影中還是存在抒情段落的,即 Hooker 被“FBI”威脅後回到 Gondorff 身邊情緒低落。此處穿插了孩子們玩旋轉木馬的情節,用了樂景襯哀情的手法。讓色彩鮮豔的木馬在背景處旋轉,搭配孩子的歡笑聲,此時落寞的Hooker在前景處離開,構圖上旋轉木馬占據大半,Hooker 的身體則顯得弱小一些,再經傷感的背景音樂一烘托,觀衆已然進入到 Hooker 的心境之中,也掉入了導演的陷阱之中。

這就必須說到,中文譯名《騙中騙》,其實很巧妙地點出了這類電影的本質。在電影中,騙術大師 Gondorff 要騙的是 Lonnegan,那麼隻需表現 Lonnegan 如何上當即可,為何還要大費周章去渲染 Hooker 和 Gondorff 這段情緒低潮?原因就在電影之外,主創們同樣都是騙術大師,他們欺騙的目标,正是屏幕前的你!觀衆提前知道這是一部有關欺騙的電影,心中自會提高警惕,導演深知流于表面的騙術難以奏效,于是使用了境界更高的情緒欺騙。一旦你跟随主角一起經曆低谷,開始擔心主角,那麼導演就得逞了。
反轉類電影,無非就是觀衆體驗導演騙術的過程,而随着觀衆閱曆的增加,這個過程将會越來越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