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說的話太多,短評寫不下,所以寫篇長評,寫的不好的地方還請見諒,以下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當艾米13歲的時候,她被帶去看心裡醫生,并服用抗抑郁藥物。”

艾米,一個有抑郁症的孩子,她熱愛音樂的原因真的是太純粹了,她把唱歌當做是抒發情緒的出口,她沒想過自己會出名,也不想出名,她想要的隻是做自己的音樂。

當她第一張專輯獲得成功的時候,她還不是衆人眼中的焦點,她還有着自己的隐私和自由,她在電視台接受采訪時表現的就像一個普通的女孩,沒有絲毫刻意的造作和修飾,節目主持人說自己喜歡她的一點是她說話很普通,就像普通人一樣。

是的,“就像普通人一樣”,這句話令我印象很深刻,因為艾米就是一個普通人,明星和我們一樣,也是普通人,有着過人才華的同時也有着各種缺點和瑕疵,可是有些人卻無法接受這一點,他們隻願意接受明星關輝正面的一面,把明星的某些才華和優點捧上天,卻對明星的瑕疵和不光彩的行為進行瘋狂的攻擊,而這兩種态度其實都是過激的,不管是過分的追捧某個明星,還是因為某個明星的一些不好的行為而對其進行攻擊,都是不對的,是過激的,而他們隻所以會這樣做,都是因為他們忘記了一點,明星其實也是普通人,如果他們記得明星也是普通人,他們便不會過度的去追捧某個明星,因為他們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也不會因為某個明星做了某件事而對其進行攻擊,因為明星的不光彩行為并非是意料之外的事。

在艾米身上發生的事,比如貪食症、吸du、濫交,如果是發生在其他的普通人身上,會有部分人指責,但不會太強烈,因為普通人都是會犯錯的,隻是程度的不同,所以普通人做錯事在大衆看來,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以原諒的;還有部分人會産生同情。

而為什麼這些事情發生在艾米身上就會産生不同的影響呢?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故意拿艾米開玩笑,說她的下一張專輯是關于如何制du的,說她就像一個瘋子(mad person),而觀衆居然還能笑的出來,如果主持人談論的隻是一個吸du的普通女孩,還有人會覺得好笑嗎?還有人會覺得笑話她是件很酷的事嗎?

“媒體們就像是發現了大金礦,一夜間,拿她的貪食症和毒瘾開玩笑好像變成了很酷的事情。”

“她無法逃脫在這個可怕的金魚缸裡的生活,她開始把壞情緒展現在公衆面前,媒體逼的她越來越走向崩潰的邊緣。”

為什麼媒體和大衆會對艾米如此殘酷,毫無恻隐之心,原因就在于明星的身份将艾米“抽象化”了,甚至是“物化”了。

在大衆眼中,艾米不再是一個普通的“人”,而隻是一個歌手,一個明星,一個名人,“歌手”、“明星”、“名人”這一類的标簽在大衆眼中取代了艾米作為普通人的身份,而在經紀公司和媒體眼中,艾米更是被物化了的,對于經紀公司來說,艾米不再是一個人,而隻是一顆搖錢樹,對于媒體來說,艾米同樣也隻是一顆搖錢樹。

在艾米生前的最後一場演出,艾米是完全的不願意,經紀公司為了賺錢而給她安排各種演出,而她的歌都是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感寫成的,每一次演唱都會觸碰到那些艾米不想再體會的情緒和情感,而經紀公司為了賺錢還是逼着她一遍遍地唱back to black。

最後艾米為了不唱歌而在演出前夜把自己灌醉,因為醉了就不能唱歌了,可是第二天早上當艾米醒來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被人擡上車,送去機場,上了私人飛機,被運去演出的城市。

對經紀公司來說,艾米的個人意志、個人健康、個人感受,一點都不重要,艾米完全就是一個賺錢工具,簡直就是一件商品。

艾米的個人意志被否定了,艾米被經紀公司、媒體、甚至是大衆,一點點的“物化”了,或者說被“商品化”了可能更好理解一些,她被當做是一樣東西、一件商品一樣來對待,她的意願和感受被完全的無視,她作為人的自由和選擇權被剝奪了,她已經變成了一件“商品”。

而到了演出的晚上,艾米還是喝醉了,她醉醺醺的坐在台上,拒絕唱歌。

她的樂隊裡的鍵盤手當晚的感覺是:

“我感覺一切都結束了,這個人什麼也不在乎了。甚至到了願意徹底破壞她的職業生涯,包括她的朋友關系和音樂夥伴。”

艾米在我看來,其實隻是一個缺愛的孩子,是的,一個缺愛的孩子,她所缺少的,不隻是父愛,還有母愛。

在艾米18個月大的時候,她爸爸就和同事有了婚外情,雖然繼續和艾米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心思卻不在妻子和孩子身上。

“我媽媽生完小孩後,一個人把我們拉扯大,因為,我爸爸還沒離開以前就已經不再照顧我們,他從來就沒照顧我們,比如一些很重要的事,我指的不是上下學接送,我想說的是在晚上,當我們撒潑耍賴,大叫“不,我們不要上床睡覺”的時候,他從沒說“聽媽媽的話,明白嗎”,但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些。”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艾米的爸爸雖然依然和她們生活在一起,卻不關心她們;可以說,在艾米的精神世界中,“父親”這個角色一直都是缺失的。

而艾米的母親又過分軟弱,對孩子的管教過于松散,甚至到了讓艾米認為“哪怕我殺了人你都不會怪責我”的程度。

艾米奶奶的去世對艾米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紀錄片裡的這一段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刻,特别是英文原文:

“She was like the mother that I didn't have,my own mother was not really motherly to me.”

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在艾米的心裡,“母親”這個位置也是缺失的,她覺得她媽媽“was not really motherly to me”。

這并不是說艾米的媽媽不愛自己的孩子,而可能是她媽媽沒能讓她感受到這份愛,至于原因可能是有很多種的。比如,因為她爸爸不關心家裡,所以有關孩子的事情就都要她媽媽一個人操心,而她媽媽在解決了物質方面的需求(比如:吃飯、穿衣、睡覺、上學)之後,會比較疲累,很可能對孩子情感層面的需求就會比較忽視;而且她媽媽性格上比較軟弱,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不夠強勢,根本管不住孩子,這也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被關心。

艾米15歲的時候得了貪食症,對于貪食症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會誤以為隻是太貪吃,不是什麼嚴重的病,但貪食症其實是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嚴重損壞的,如果治不好是非常嚴重的。以下轉自網絡:


“神經性貪食症(bulimia nervosa)是一種進食障礙,特征為反複發作和不可抗拒的進食欲望及暴食行為,患者又因擔心發胖的恐懼心理,常采取引吐、催瀉、瘋狂減肥等方法以消除暴飲暴食引起肥胖的極端措施。”

“貪食症對身體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它能引起其他複雜的身體并發症,包括咽喉水腫、胃穿孔和食道破裂、腎病、閉經、貧血等。”

貪食症患病的原因多半和心理因素有關,常伴有抑郁、焦慮等情緒。

在看紀錄片之前,我不明白艾米為什麼會那麼愛布萊克,看完之後我明白了,是靈魂的某些特質的相似性讓她愛上了他,一樣的自毀傾向,一樣的放蕩,一樣的缺愛。

“她曾說我們就像雙胞胎,這就是我們那時的關系,我曾一度有過自殘傾向,我覺得艾米也是這樣,或許這就是我們的天性。”

“我曾問過她為什麼濫交,為什麼她對待性的态度像男人一樣随意,這表明一個人經曆過創傷,也許就是性方面的創傷。”

“她說沒有這樣的事,她小時候沒有受到虐待,就是她爸爸離開了她媽媽,造成了這些。”

“然後我就明白了,我9歲的時候割過一次腕,我不知道我是否真的想死,我當時隻想讓我媽離開我的繼父;我和艾米很像。”

艾米覺得她和布萊克像“雙胞胎”,布萊克覺得他和艾米“很像”,可以說,她和他都在對方的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艾米對布萊克的愛熾熱、純粹、不顧一切,如同飛蛾撲火一樣,而布萊克的态度卻是:

“我這麼帥,也不吸du了,經常健身,穿着得體,我幹嘛還要和她浪費時間。”

布萊克将du品帶進艾米的生活,然後又離開了她,而艾米卻因為du品而毀掉職業生涯,被媒體變成笑柄和談資,和從前的朋友的關系也疏遠了。

艾米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都辜負了她:她和爸爸和她的丈夫。

“爸爸你想要錢嗎?我給你錢。”

當她在療養地戒du的時候,她爸爸來了。

“她隻想讓她爸爸來,但她爸爸不是一個人來的,他帶了很多攝像機、錄音師……”

成年後的艾米一心想要得到小時候沒有得到的父愛,而她爸爸卻隻把她當做一顆搖錢樹,當做一個賺錢工具。

艾米獲得了格萊美,她身邊所有的人都在歡呼慶祝,而她自己卻對朋友朱麗葉小聲說:“這一刻沒有du品真是太無聊了。”

朱麗葉聽了覺得非常難過,我看到這裡也覺得很紮心,但同時也覺得艾米真的是一個非常純粹,非常特殊的人,大多數人要是能得到格萊美那都是會高興的歡天喜地的,有很多人做夢都想得到像格萊美這樣的獎項,而艾米這個得了格萊美的人卻對此并不不在乎。

我認為她對音樂的熱愛非常的純粹,一點都不帶功利主義,也不帶很多人都會有的虛榮心,她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有人評價說艾米的聲音時說,她年輕的身體裡好像住了一個蒼老的靈魂,我卻覺得艾米的内心就像是一個沒長大的孩子,非常的單純、真誠、脆弱。

“如果不要這個天賦,隻要我能走在那條街上,無憂無慮的,我會願意的。”

艾米真的有着非常美好的靈魂,她對音樂的熱愛簡單純粹,她對布萊克的愛情熾熱、真摯、不顧一切,她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脆弱;而這個世界卻太虛僞、太殘酷、太醜陋了,不适合艾米這樣的人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