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要的,隻不過是隸屬于他們自己的天下;下一代人要的,卻是真正的君臣廉明、河清海晏。
顧逢恩變了,曾經溫文爾雅的儒哥哥,變成了殺伐決絕的将軍;許昌平變了,曾經帶着惡意的挑撥,變成了傾其所有的跟随。隻有蕭定權沒有變,一如既往地守着他的“道”,一如既往地忍着帝王的壓迫。曾經鮮衣怒馬,在春闱中意氣風發的少年郎們,曆經官場的洗禮,磨砺了棱角,卻不忘初衷,這或許才是他們最難能可貴的地方。相比于正篇《鶴唳華亭》,我更喜歡番外裡許昌平視角的講述方式,大概許昌平的一波三折,相比于蕭定權的巋然不動,更有劇情起伏吧。
上一代人的關系互動裡,充斥着猜忌與防備,他們又以同樣的心态去揣測下一代的少年們,更以同樣的視角去揣測天下人。五大王最後的咒怨,表面上說的是蕭定權給了他們犯上的機會,但他更恨的是帝王布下的這盤棋局,更怨的是蕭定權不願擺脫棋子宿命的心态。五大王無法破局,終究是因為他舍不了自己的利益,就隻能在利益的漩渦中不斷沉淪。
顧逢恩在蕭定權面前自刎,兩個人沒有擁抱,亦沒有承諾與叮咛。顧逢恩選擇成全蕭定權的決定,蕭定權有何嘗不是在成全顧逢恩的犧牲。兄弟終于走到了二選一不能共赢的絕境,寡言,不是因為不會說,而是因為一切盡在不言中。
陸文昔去見蕭定權,她亦知道這是蕭定權對這個世界最後的執念,她想用孩子留下他,但終究沒有說出口。“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最難的不是那個離開的人,而是那個主動放手目送其離開的人。“可待的意思是,請你等等我”,全劇的最後一句話,很隐晦地暗示了陸文昔的選擇。
他們都走了,隻有許昌平留了下來,代替他們去看“河清海晏”,去鑒證這個由他們的犧牲換來的盛世。老皇帝終于知道自己錯了,可惜的是,蕭定權沒有機會聽到這句話。如果說顧逢恩的鮮血在帝王眼裡隻是亂臣賊子的走投無路,那麼不妨再加上他蕭定權的鮮血,血脈傳承上的割裂往往更能引發共鳴。蕭定權的自戕,是他的固執,是他的高傲,更是他的抗争。
下一代人的前赴後繼,隻是為了彌補與糾正上一代人視覺的狹隘,他們以生命的代價去扳正前輩們跑偏的路。此間少年,不論立場,隻為理想,肯放下,肯成全,肯犧牲。惟願來生,盛世太平,他們不再糾結。
PS:喜歡這部劇,大概隻是有感于少年們的真摯感情,許昌平與蕭定權由分到合,顧逢恩與蕭定權由合到分,陸文昔與蕭定權有提點有依賴,他們都是真心實意的人,即便立場不同,也終究殊途同歸。而這些,都是上一代人身上遺失的。蕭定權說,他怕有朝一日,自己與儒哥哥也變成另一對父親與舅舅。權力的誘惑,沒有人能夠100%保證。《别雲間》的結局,唏噓,但亦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