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封信》這部劇的重心在後半段,第八集男女主35年的遺憾隻是高潮前的預熱,最後四集内容才是劇集故事的全面綻放。

有人指出這部劇1991年的兩次故事沒有明确标注,導緻兩次故事雜糅呈現。其實不是這樣的,除了郵筒出現的部分外,兩個故事的主線内容是完全一緻的,包括沈曉軍被綁架、男主三人被設局、女主火場救人、男主發現女主爹的真面目等等。因此,從第十集2026年耗子的回憶進入,至第十一集1991年的男主找回被暴雨沖走的郵筒,整個綁架案的始末,新舊兩段1991年的故事完全一緻,所以公用同一段劇情講述。

沈程回信提醒葉海棠遠離唐亦尋的時候,他隻知道唐亦尋殺人坐牢,但他沒有想到1991年一共發生了兩件大事,甚至連收到信的男女主這邊也同樣認為他們對綁架案的處理已經改變了曆史。但事實上,他們什麼都沒有改變,這也是這部奇幻劇與其他時空穿梭劇劇情設計不同的地方,在整個解謎過去的過程中,男女主重新走過的路約等于原版内容。

兩條1991年時間線最大的分歧在哪裡?

在11月30日半夜。

因為男主收到了信,所以他一已預先得知會有惡戰,所以他提前讓沈曉軍報警,所以在搏鬥中他想起了信中“别殺人”的叮囑,最終改變了命運。至始至終,在1991年的主線劇情上,隻有最後這一處是郵筒信件及時參與并改變曆史的。所以整個劇集對1991年學生時代的叙述,有着雙層疊加在生活泥沼中掙紮的無力感,也有着一念之間撥雲見日的豁然開朗。

郵筒信件還改變了什麼?

它調整了角色互動的細節,這些細節雖然在主線大事件中沒有明顯顯露出來,但其實于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人設的性格走向。

女主收到的第一封信是老年唐亦尋2026年寫的情書。從女主最初生氣地認為是某人的惡作劇,到她細品之後相信作者是真情實感寫下的文字,再到男主猜出這是未來的自己寫下的情書,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多了這層未來預言的“警告”。年輕的優勢在于果斷拼搏,但缺點在于武斷沖動,無論是出于挑戰命運的不服,還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擔憂,他們都必将更加嚴肅認真地珍惜這場愛情。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份“警告”促進他們成熟穩重,算是為這場愛情上了個小保險。

唐亦尋為什麼選擇假死,為什麼因為一個孩子就直接不再出現在葉海棠的人生裡?

因為自卑,也因為他親眼所見——耗子的爸爸是殺人犯,耗子和媽媽因此被看不起。

他們都是從泥沼中爬出來的人,他自帶滿身污穢,所以絕不能在她已經擁有幸福人生後再次成為她的污點。如果沒有穿越的信件,男女主的第二次激烈碰撞應該就是麻将館奪刀(第一次是上門催債),終究他們的前幾步相識總與男主小混混身份相關。但情書這件事是女主冤枉了男主,對男主來說甚至是“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古怪的信件把男女主互動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探尋郵筒寄信的秘密上,小混混呵護女學霸的關注度被稀釋,所以男主的自卑感相比前一世要輕一些。而情書傳遞出的錯過的悲傷與落寞,也讓女主更加強化與男主在一起的堅持。

男二寄來的信是對這場愛情的再次加固。男主面臨女主未來兒子的質疑,他更要拿出200%的努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絕不會拖女主後腿。

我認為如果沒有這些信的引導,男女主再重走一次1991年的路,依然會走到同樣的結局。他們太苦了,阿尋阿棠、耗子珍珠、查哥鑫姐,這三對兒都很苦。人生中最絕望的事莫過于永遠在泥濘中掙紮,看不到正義規則的存在。觸底反彈的爆發,是自暴自棄的犧牲,也是用餘熱送可能成功的幸運兒最後一程。錯的不是人,而是梅灣鎮這個地方。感謝穿越時空的郵筒與信件,給這個病态的小地方灑下一縷希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