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剧堪称灾难性开头,开篇2集的时间都没点明这部剧的核心,一会儿讲第三代人工作上受了委屈想不开吞安眠药,一会儿讲富家小姐归国被逼联姻还债,包括尴尬的码头试枪路人却毫无反应、冗长俗套的耀祖耍赖套路,简直是为这个烂开头雪上加霜。
总之,开头几集纯散装剧情,无核心、无重点、无推进、无波澜,只剩角色围着生活琐碎嘚啵嘚,无聊透顶。
先说标题起名废。
这部剧与献礼剧《胡同》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通过三代人的经历讲述某个地方的时代变迁。《胡同》这个标题一目了然,让观众一下子明白整个剧讲得就是胡同里三代人的故事。而本剧标题《足迹》有指向性吗?所有时代的变迁,只要是有人走过,皆可成为“足迹”。因此,这部剧的标题可以改成“xx路xx号(洋房地址)”,让人一看就知道讲得是这个地方的故事。
第一篇:林斯允&程敖
这段故事本身与洋房的关联不大。
女主林斯允主打女性独立,志在开妇产医院,洋房虽然是女主家产,但她对这栋房子没有执念,为了房子打官司主要是因为哥哥霸占遗产又胡乱挥霍。所以林宅最后是阴差阳错地变成了妇产医院,并非女主对家宅的留恋。
男主程敖才是第一段故事的核心,以收租、帮助、恋爱衔接女主线,在原生家庭身份上衔接父子线、兄弟线,又以律师的身份衔接官场线、立场线(红色线),这是个复杂又完整的人设故事。
女主线是粗糙单调的,包办婚姻在女主和小弋身上用了两次,女主最终能建成医院,不过就是根据男主的指点得到了更位高权重的人支持。而这段故事真正变得精彩,其实是从男主亲共开始的。因立场相对、利益冲突而激化的兄弟阋墙、父子矛盾,到曾大伦沈奕群都为男主留一线生机,再到曾培德大义灭亲,往事唏嘘,亦是复杂人性的体现。
这部剧应该怎么改?
第一篇离题的劣势并非不可扭转,毕竟是单元故事,可以有自己的小标题思想。但是,这一切都建立在先把全剧核心立清晰、立明确的前提基础上。
对这栋洋房执念深沉的人是谁?是易弋。
洋房是林家祖宅,是易弋出生长大的地方。姑姑是她成长中的引路人,从祖宅到医院,她见证了姑姑自强不息的独立女性事业心,也见证了她的爱情。而她也深受原生家庭的伤害,包办婚姻替父还债,却也遇见了爱情。
易弋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眷念,而洋房则是这些时代故事浓缩的标志。与其说第一篇讲得是“林斯允与程敖的故事”,不如说这一篇讲得是“易弋眼里的林斯允与程敖的故事”,这样才能把这个与洋房不太相关的故事,同洋房核心紧密联系到一起。
全剧开篇第三代剧情是很差的,为了人到医院里引出这个地方的故事,来了这么一段吃安眠药的狗血开头,最后过渡只扔下一句“给你讲讲我姑姑的故事”,让观众猜这剧到底想说什么。
其实开头只需这么改:
老年易弋闲暇时总喜欢来医院门口坐着。
孙女问:奶奶,你为什么总来这里?
奶奶答:这里曾经是林宅,我的家,那些青涩、成长、眷念都源于这里。第一个影响我人生的人,是我的姑姑,那一年,她刚留洋归来......
(接林斯允登场。)
再回到三十年代故事本身,男主线上的群像塑造是相当成功的,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宁理扮演的曾老爷子的戏份。
老爷子是对程敖好,但这个“好”其实是有前提的。因为程敖这个人特别正,所以他不会威胁到曾大伦,反而会成为他的助力或托底。因此,这也是老爷子对程敖的某些做法弹性宽容的关键。
林斯允保大,动了老爷子的利益,所以一夕之间父子情直接被斩断。包括老爷子的第一版遗嘱是曾大伦全权继承家产,可以看出养子终究是养子,该有的边界感不会消失。
程敖与老爷子会和好,根本原因是曾大伦给六姨太下药。一个儿子杀死了另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凶手儿子还在不争气的路上愈行愈远,所以这个时候老爷子才会妥协让养子补位。其实但凡下药与曾大伦无关,程敖与老爷子的父子情就没有修复的机会了。
程敖的两段兄弟情刻画得也很好。
曾大伦这边,再怎么闹翻也没下死手,截药品那次行动,行动前再次强调不能伤害程敖。其实曾大伦也赌对了,程敖自始至终都没对他下死手,他最后死在了亲爹的枪下。
沈奕群这边,他对女主是有意思的,但还是兄弟妻不可欺。利用男主打压曾大伦,出手狠厉,但到了临门一脚男主用枪抵着自己脑袋要保曾大伦一命时,他还是放弃了计划。这个角色最后的光芒,单独找男主送2张船票劝男女主离开,又单独找女主骗收一套重庆的房子,为男女主的平安双管齐下保驾护航,最后却被枪杀于当晚。这是个狠厉无情却又有情有义的复杂形象。
第二篇:易弋&文朴
洋房的牵绊恢复了,女主找的格子间,从窗口就能看到洋房建筑。
但这个篇章的选材太令人窒息,除了文部长就没个正常人。诚然,这是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但电视剧拍出来是给观众看的,不是专门给观众添堵的,合理调配正邪平衡是编剧的任务。
【未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