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海報
《大象》的故事背景介紹是:根據1999年美國科倫拜恩高中發生的校園槍擊案改編。如果沖着這個背景去看這部電影,會發現隻有最後20分鐘才是正片内容。在此之前我們甚至不知道主角是誰。
81分鐘的片長,前面一小時,用了多個長鏡頭,或是固定,或是跟拍,記錄一所中學的群像。鏡頭中的主體經常變換,有時正拍着一個男生,當一個女生從他身邊走過時,鏡頭忽然轉去跟拍這位女生。
随着長鏡頭數量的增多,我們還能發現影片的叙事是非線性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黃發少年John在走廊上遇到攝影愛好者Elias,同時孤僻少女Michelle從他們身後跑過的場景,足足出現了三次,分别以這三個人的跟拍視角展示給觀衆。

出現三次的情景
這段戲在真實拍攝過程中演員必須演三次以上,否則攝影師就會出現在鏡頭中,而且每次的表演都必須一模一樣,否則就會穿幫。
前面一小時紀錄片式的鏡頭裡,如果不仔細觀察鏡頭之間演員調度的呼應,隻看角色的行為與台詞,是非常無聊的體驗,比如三個好閨蜜之間的對話,不是對其他人品頭論足,就是内部争吵,而且詞彙量不大,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句。

三個閨蜜一起去廁所催吐
不過,看着主視角不斷切換,在這個鏡頭中的主角,到了下個鏡頭變成了背景,而剛才還處在畫面邊緣的人,一下子又成了畫面的中心。彷佛能感受到在這個年紀的青少年,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即使他們在這個環境中處于邊緣地帶,也會認為世界是圍繞他們而運作的。
如果提前知道電影到了最後将會有學生在校園内持槍暴走,但又不知道是誰的話,那麼在觀看過程中,有好幾個人物都會引起我們的注意。
首先是John,他為了照顧父親而遲到,但老師沒有諒解他,而是直接把他叫到辦公室,John在前期的情緒極為壓抑,甚至跑到一個無人的房間獨自哭泣。

John被叫到辦公室
此外有比較明顯的報複傾向的是Michelle,她性格孤僻,極少和外人交流,訓練時穿長褲被老師批評,因為按規定是要穿短褲的,其他同學也都穿了。她不修邊幅的形象在周圍濃妝豔抹的女同學中顯得格格不入。

格格不入的Michelle
在教室上課的鏡頭裡,畫面曾經掃過一個長相與劉昊然有幾分相似的男生,他正在被同學欺負,此人“相貌平平無奇”,誰也沒想到他就是正片中的主角。或許電影海報,以及影片的開頭以John為主視角也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觀衆。

兇手Eric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我們看到槍擊案,或者校園暴力的發生往往毫無征兆,而且産生暴力念頭的原因可能不是深仇大恨,它可以是因為無法被理解的内心,或日常生活中的漠視,抑或是一次看似平常的惡作劇。
當John偷偷哭泣時,有一位女同學發現了他,并給了他一個安慰之吻,或許正是這個不經意的鼓勵,在不知不覺中拯救了John,消除了他心中的憤懑。在槍擊案發生的前一刻,他極力勸告學校外的人不要進入校園,讓一部分人避免遭受槍殺。

安慰之吻
《大象》以平靜的影像鋪墊了一場悲慘的校園槍擊案,甚至在行兇的過程中,兇手的情緒也沒有多大起伏,隻是默然地執行着計劃。電影追求真實體驗,不惜讓觀衆跟随鏡頭去經曆長時間的無所事事,然後以旁觀者的身份看着剛剛“結識”的少男少女們一個個倒下。
本片片名或許暗含着英語中“elephant in the room”這個短語的意思,我們每個人都看得到“房間裡的大象”,隻是我們選擇忽略它,《大象》想要做的,是再一次把“大象”搬到大家的眼前,讓我們正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