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靈之馬ATorinóiló(2011)的劇情介紹
都靈之馬ATorinóiló(2011)的影評
一.獨特的長鏡頭美學匈牙利這個國家的導演似乎都很喜歡使用長鏡頭,無論是米克洛什·楊索在《紅軍與白軍》中運用長鏡頭調度不斷變化戰場上的主角,還是貝拉·塔爾在本片使用的長鏡頭營造出的一種永恒的絕望,其對于長鏡頭都有着很深刻的看法。本片第 ...
敏感的神經将一切變成幻觸,正是因那一瞬間還來不及于是再也無法完成的(渙散的)象征,“尼采”才會真真正正地把自己當作那匹馬——唯一的界線,也即希望,是僅存的理性。當那理性化為喃喃低歎:“媽媽,我真傻。”卻又好似徹底否認了“瘋癫即生活, ...
那匹被鞭打的不肯行進的馬,讓尼采醒悟了生命的無意義,不停被人類鞭打,鞭打他的,正是他想喚醒的人類。所有的思考不過泥牛入海,毫無意義。他選擇了結束。鏡頭展開荒島上父女倆日複一日,艱難生存,就是活着,活着,不問東西。如同所有人類。那匹不 ...
彎弓2025-01-12 13:51北京 1889年1月3日,都靈。弗裡德裡希.尼采走出卡洛爾貝托街6号的大門許。也許是去散步,也許是去郵局拿信。離他不遠處,或實際上離他很遠的地方,一個馬車夫在和他倔強的馬叫較,不管他怎樣驅 ...
橫跨了我24年底和25年初的一部電影。烏托邦需要幻想的秩序維持,例如尼采脫光衣服,說,我不想活了。一個女人就會随便找一塊國旗裹上他的裸體,啜泣地回道,我想看着你和你的祖國沾滿你發瘋的淚滴。你快點走上黃泉的路吧,那樣我可以看到你體内的 ...
看這種電影讓人想自慰,不明白是月經結束的後遺症還是影片引發了本人的動物本能。片中的人物重複一日日的枯燥生活:穿衣,砍柴,燒水,煮土豆,坐在床邊望窗外,聽風聲,打水,洗碗,洗衣服,睡覺。還原人的微小本質。想起上野千鶴子說的有關墨西哥移 ...
當我們的生活被鲸魚和馬匹所籠罩創造一種場域,便有着一種權力蘊含在其中,而這種創造性的權力的運行勢必就會帶來一種理解世界的态度,(即叙述與電影的呈現方式)。也就是說,創造一個場域,便是創造一種理解的可能性。再過去的曆史當中,交給我們人 ...
都靈之馬 A torinoi lo 2011導演:貝拉·塔爾背景故事:“1889年1月3日,都靈。弗裡德裡克·尼采在維亞·卡羅·艾爾波特酒店的六号門前駐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個馬車吸引。不遠的地方,停着一輛小馬車。馬車的車夫遭遇到 ...
一匹野馬蒼鬓,似漫無目的地奔騰。 鐵铐鞍鎖碰撞的聲音,是銀幕世界唯一的所有。長達數分鐘的鏡頭運動,随馬匹一同奔騰在未知名的蒼茫大地上,黑白掠影的畫面,肅穆純樂的聲音,無需任何情節動作,無需任何背景交代,本體意義上的電影已經躍然呈現。 ...
身處於現在這個水深火熱的時候看到的一部電影。有人說:「能忍受這部電影,你就能忍受生活。」我在想這部電影比《大象席地而坐》短吧,比《狗鎮》預算高和樂觀些吧。沒想到啊沒想到,看似荒謬無趣的電影竟然在說神。不得不說討論了「,虛無」。看似是 ...
能忍受這部電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源于尼采,終于尼采:人生沒有目的,隻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風在吼, 馬在叫, 尼采在咆哮, 尼采在咆哮!
很長的大悶片,特别适合在很忙很忙明天有一門考試一個論文死限半夜還要采訪這樣的日子去看,看完兩個半小時抑郁的馬和人,你就會意識到:一切都是百忙啊,不如躺下來吃土豆吧。
張愛玲:中國人認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裡去,人類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裡去。那麼活着有什麼意義呢?不管有意義沒有,反正是活着的,懶洋洋灰撲撲地活下去。
徐童《算命》:内倆乞丐,沒好吃沒好喝也沒好住的,沒任何樂趣的生活還有必要活着嗎?老厲回答我:欸,活着難道一定要有樂趣才活着嗎
看你套馬車,看你趕馬車,看你卸馬車;看你穿衣服,看你脫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燒水,看你水沒了;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看你大風吹……
那第一日,皮毛斑駁污髒的老馬,在烈風與凄寒濃霧中舉蹄維艱,掙紮邁步。那第六日,井已枯、水已盡,炭已熄,油燈無法再點燃,上帝已死,尼采說:沒有光,世界便沒有光,遁入黯黑死寂混沌。天地不仁,萬物為“都靈之馬”。塔爾貝拉以此作收官,留下一個絕望滅殁的黑洞。
神七日創造世界,塔爾七日毀滅一切!貝拉·塔爾的封山作, 這是一個關于德國哲學家尼采的故事,當年尼采在都靈的卡羅阿爾伯托廣場看到一個馬車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馬。貝拉·塔爾追尋了那匹馬的故事,或許也是尼采的故事。塔爾一貫的前衛風格和長鏡頭,場面調度和攝影的景别變化絕對大師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