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尼采抱住那頭因拒絕前行而被鞭打的馬痛哭,之後瘋了。這個月我在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講真的,我并沒有完整的看完,甚至于我隻看了一點點便放在書架裡吃灰,跟我四年隻啃了50頁的《理想國》一起。對于尼采的了解似乎隻有“上帝已死”(反思一下為什麼沒啃完)

最近看了很多電影,但隻有都靈之馬讓我有了寫下感受的欲望,因為太壓抑難受了。感覺像是被蒙在了一塊濕漉漉的毯子裡。

剛開始看着長鏡頭打了兩個瞌睡,等到“第二日”時已經清醒了過來,随之而來的是胸口發悶和精神恍惚。電影把個人的生命體驗複制成銀幕上能讓無數人體驗并且共情,被鞭打不肯行走的老馬使我回想起精神高度緊張的初中時代。雖然是初中,但那是我最壓抑和難受的三年,甚至前段時間還做了個關于數學老師站在旁邊盯着我改我不會寫的選編和學案的噩夢(那種感覺還有點像《野草莓》裡老頭用顯微鏡觀察标本那段)我的付出究竟有什麼回報?我每天整理的沒有一絲褶皺的床鋪、擺放的一絲不苟的拖鞋、铮亮到沒有一點灰塵和頭發絲的瓷磚地闆、寒冬清晨裡瑟瑟發抖的零距離跑操前的背誦小冊子、五六分鐘吃完的一頓飯、沒有人說話冷冰冰的課間……這究竟是為了什麼?有人說是為了提高分數,考個好學校,那麼上了大學之後呢?為了找個工作,找到工作之後呢?極少數人安穩幸福,絕大多數的人日複一日養家糊口。我真的在活着嗎?還是在機械的進食、喘氣。

在精神緊繃到一定程度上我就會停滞,就像在狂風呼嘯的末日不肯行動的老馬一樣,再往前走就會步入更深的虛無和痛苦。人活着究竟是為什麼呢?我活着究竟是為什麼呢?每當我問起這個問題,身邊的人要麼覺得我有病,要麼顧左右而言他。我至今也無法清晰,每次想到這個問題我都會變得空洞麻木。尼采說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生沒有目的,隻有過程;薩特說生命本身沒有意義,他的意義取決于自己。我的第四五六日究竟是井枯水盡變為被侵蝕的廢墟?還是會在廢墟中自欺欺人的構建出一個房子,我也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陷入虛無會令我痛苦萬分,所以我選擇更重視自己的感受,并不求目的去感受我所經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