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re Will Be Blood 海報

我竟然在12年後才知道有《血色将至》這樣一部電影存在!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好萊塢電影等于美國電影的印象一直烙在觀衆的腦中。但隻需稍加思索,便可知道美國電影的林子那麼大,必定會有不一樣的鳥存在。

不确定《血色将至》是否是反好萊塢的出頭鳥,但它可算得上是一隻火鳳凰,用它自身的血淚,灼燒着日漸雞湯化的主流價值觀,也灼燒着深受這些價值觀影響的人們的精神世界。

...

失火的油井

與一些極力營造理想化世界,盡量去除陰暗面,即便出現陰暗面也終将被光明打敗的好萊塢電影相反,《血色将至》呈現出來的是一部真實感極強的美國石油大亨發家史。

在鑽油井的段落裡,意外頻頻出現,每次工人被高空墜物砸傷,總是在一瞬間完成一系列動作,既不用特寫,也不做過多的剪輯,将遇害過程直接呈現在你的面前,使你猝不及防就背脊一涼。

石油從地底噴出,遇火燃燒,在地面形成壯觀的火柱,工人們在特制推車上裝滿炸藥,推向油井,将井口炸塌,停止石油井噴。推車過程用大遠景拍攝,整個爆炸過程,工人們躲避爆炸的動作,盡收眼底,不給人喘息的機會。

...

石油井噴

丹尼爾槍殺冒牌弟弟那場戲,從舉槍到捂嘴,到開槍,再到對方死亡,全程一氣呵成,因為沒有鏡頭的切換,觀衆仿佛就在丹尼爾的身後,目睹了全程,卻隻能呆坐在原地。

一幕幕寫實的暴力與血腥,讓觀衆感受到一種有違觀影習慣的不舒服,同時也體會到了石油交易底下的殘酷,貪婪,與愚昧。

...

在油井中作業的工人

片中主角丹尼爾在發家過程中與宗教發生了一系列的糾葛。他答應了傳教士伊萊支付一筆建設教堂的費用,但遲遲未兌現。伊萊找上門理論,卻遭到丹尼爾一頓毒打。

後來丹尼爾為了收購一處富含石油資源的土地答應接受宗教的洗禮,整個洗禮過程與丹尼爾毒打伊萊如出一轍,丹尼爾還被迫說出了自己不願意承認的話語。

...

接受洗禮的丹尼爾

到片尾,伊萊為了向丹尼爾要錢建設教堂,反過來答應丹尼爾的條件,大聲喊出“我是個假先知,上帝是一種迷信。”

如此你來我往,令人感歎,傳教士的僞善,與商人的唯利是圖,竟然如此相似,沒有本質上的區别。而愚昧的群衆,要麼沉浸在心術不正的傳教士散播的宗教幻想裡,要麼投身于兩面三刀的商人描繪的空想藍圖中,從來不曾獲得真正的自由與财富。

美國清教徒的宗旨,對好萊塢電影的主流價值觀影響巨大。《血色将至》不僅質疑好萊塢,還質疑了整個宗教體系,更進一步揭示了美國的信仰正逐步從宗教轉向了财富。

...

丹尼爾的豪宅

在影片的最後,丹尼爾坐擁巨額資産,在輝煌又空洞的莊園中打酒瓶子作樂,眼神裡充滿了孤獨與空虛,似乎在警示人類,不管信仰如何轉變,人還是無法從中得到救贖。

《血色将至》挑戰了主流電影,更挑戰了觀衆的承受能力,在血淋淋的真相面前,它雖然沒有提供最終答案(也許永遠都不可能),但它展現出來的那種直面真相的勇氣,将影響越來越多不滿現狀的人,繼續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