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ocketman 海報
德克斯特·弗萊徹玩傳記片上瘾了,繼皇後樂隊主唱弗雷迪·莫庫裡(Freddie Mercury)後又打起了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的主意,并且從制片的身份直接跳到導演。不過《火箭人》與“波米”不同的是,翻開演職員表,會在監制一欄發現Elton John本尊的名字。
主演蛋蛋(Taron Egerton)不僅能見到自己的偶像,還能扮演自己的偶像。在戲中他撒開了演,不太顧及外形是否百分之百相似,要的就是那股瘋狂的勁兒。
天才與坎坷
許多天才都有坎坷的命運,存在這樣一種說法:痛苦是藝術的源泉。坎坷的人生能激發一個人的創作靈感,緻使他成為天才。當然,王小波很機智地表示:“痛苦是藝術的源泉沒錯,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藝術的源泉。”真是又損又充滿正能量,哈哈!

痛苦的艾爾頓
法鲨(Michael Fassbender)在2104年主演的《弗蘭克》同樣是以一位音樂天才為主角。這位名叫弗蘭克的藝術家一直戴着一個大頭套,不以真面目示人,随着劇情的發展我們了解到他既敏感又脆弱的一面。這一點與《火箭人》中的艾爾頓·約翰很像。
首先聲明,為了避免産生誤解,本文提及的艾爾頓·約翰均特指電影中的人物,而非現實中的Elton John。
雖然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但确實有一部分天才藝術家是非常敏感的,這樣的人經常會因為世界與他們設想的不一樣而感到不滿,頻頻向現實反擊,最後遍體鱗傷。不過,在反擊的過程中,他們卻往往能創造出直擊人心的作品,流傳後世。
希區柯克也是個孤獨又自卑的人,他通過在片場對女演員說一些下流話語來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可同時他又為後世留下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經典作品。

艾爾頓正在錄制作品
《火箭人》中的艾爾頓,因為父母對他的選擇性無視,極度渴望被愛,當身邊的人表現出一絲冷漠的時候,他會非常抓狂,甚至惡言相向。他在表演的時候像極了求歡的孔雀,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引誘台下的歌迷愛上自己。
某種程度上,他的敏感使他比一般人更能捕捉生命中的瞬息光點,可這種敏感卻造就了他與世界的不和,使得他無所适從。有些人因為坎坷而變成天才,有些人卻是因為天才而變得坎坷。
人生的轉場
《火箭人》的叙事是非線性的,因為傳記電影畢竟要以主角的真實經曆為基礎,而生活并不如結構性強的電影那般有着扣人心弦的起承轉合。導演用了好幾種方式來銜接艾爾頓每個人生階段之間的過度。

艾爾頓的成名演出
電影有一條現在進行時的故事線,即艾爾頓在一個交流會上講述自己的一生。在這個場景中有一種轉場方式用了幾次,就是在艾爾頓剛描述完一件往事後,馬上接一個與他描述相反的打臉鏡頭。
比如艾爾頓聲稱自己的父親特别重視家人和音樂,經常和自己擁抱,讓自己有一個幸福的童年。随後鏡頭一轉,大家發現艾爾頓的父親不但拒絕和他擁抱,還對他非常厭惡。
此外艾爾頓在講述他告知第一任女友自己喜歡男人時,稱當時的女友平靜地接受了,沒有發任何脾氣。話音剛落,就看到當年女友歇斯底裡地砸爛艾爾頓的琴。
在這段描述中,導演還埋下了一個伏筆,艾爾頓稱自己和好兄弟兼作詞搭檔伯尼二十年來從未吵過架。看到後面我們就會知道,在艾爾頓和伯尼到美國後,兩人的關系就開始有了微妙的變化,此後逐步發展成數次争吵,甚至散夥。

艾爾頓與伯尼争吵
這三次描述中,涉及了家人、情人、朋友,在艾爾頓的内心世界裡,他不允許這些人不愛自己,因此他下意識地過濾掉那些他不願見到的場面,轉而将那些回憶粉飾成和睦、包容、忠誠的景象。
不少人把《火箭人》稱作歌舞片,确實電影裡有許多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場面,這些場面也用于轉場,或許可以叫做MV式轉場。
當少年艾爾頓在餐廳彈奏起搖滾樂時,MV就宣告開始,他離開了鋼琴,音樂卻在繼續,他一邊走一邊唱,甚至破窗而出,從室内唱到戶外,自由穿梭于巷道間,然後鑽入牆洞,越到另一邊的遊樂園時已經變成成年艾爾頓。
艾爾頓繼續與莫名其妙加入到跳舞行列的路人互動,鏡頭始終以他為中心,直到他走進另一個酒吧,坐在琴面前繼續瘋狂地完成彈奏,MV才結束。有趣的是,首尾兩個場景,他的家人都在觀衆席上,見證艾爾頓的蛻變。

同時出現在兩個場景的家人
導演用一首歌的時間交代了搖滾樂對少年艾爾頓的影響。他頭頂着貓王發型坐在一家相對嚴肅的餐廳中,顯得格格不入,随後他彈起了搖滾樂,跳出窗戶,寓意是他沖破了環境對自己,以及自己賦予自己的束縛,追随自己的内心前進,連差點就要碾過他身軀的汽車也無法動搖他。
音樂變成了艾爾頓逃離原生家庭的渠道,可是兒時留下的傷痕卻無法被擦拭。他用音樂拯救萬人,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卻未能被音樂完全拯救。
當他坐在舞台上的鋼琴前,在旋轉鏡頭中不斷更換演出服時,台下的歌迷看到的是一場又一場的視聽盛宴,而身處全知視角的我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對抗孤獨症的失敗戰役。

身穿棒球服演出的艾爾頓
還有一個MV式轉場是艾爾頓被送去醫院後,一邊唱着歌,一邊被人擡離擔架,直接換上金光閃閃的棒球服,從後台沖向舞台,馬不停蹄地開始下一場演出。音樂已經變成他以及他身邊所有逐利者的毒品。
上揚之終局
在現實中Elton John的頭銜除了跟藝術有關的那些之外,還有包括慈善家。由真實人物的命運我們就可以猜到電影的結局應該是上揚的Happy ending。
果然,艾爾頓在抛去浮華之後,暫時與音樂告别,過上普通人的生活,最後在好兄弟伯尼的鼓勵下,重新創作,把音樂當作和解的手段,讓自己在孤獨感中刑滿釋放。對觀衆來說,這個結局更深一層的意義在于,它不完全是虛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