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納粹、集中營、猶太人······關于這場20世紀人類曆史上最著名的暴行,成為文學藝術取之不竭的題材,七十多年來,無數的文學藝術作品不斷重述、不斷審視着這段不堪回首的人類暴行。2020年的《波斯語課》是近年來二戰集中營題材中的又一部佳作,關于影片的文本這裡不再細說,我更願意單純從攝影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可以說,《波斯語課》是一部攝影教科書式的存在,每一幀鏡頭都宛如一幅用光影色彩編織而成的俄羅斯油畫。
給影片的光影色彩做一個簡單的二元劃分:自然光&人工光源,青白為主冷色調&橘紅為主暖色調,自然光源以冷色調為主,人工光源以暖色調為主,影片便在這樣一個冷暖交織的色調之中。

首先我們來看自然光源,自然光源又可分為外景和内景,最具代表性的外景攝影是片中多次出現的樹林:

在德軍槍決猶太人的場景,攝影機正對清晨升起的太陽,“魔法時間”拍攝,陽光穿過山林營造出柔光美感,宛如一幅精美的俄羅斯郊外風情油畫。但與這種唯美形成反差的是德軍正在槍決猶太人這一殘酷事實,攝影機拍攝運動也很有意思,以一個大遠景拍攝槍決場面,之後緩緩前移,落幅在滿地的屍體之上。鏡頭的“冷”和生命被處決的巨大戲劇性形成反差,頗有一種“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的悲涼

...

...

樹林外景再次出現是在另一處關鍵情節點上,吉爾斯試圖逃跑,清晨霧氣氤氲的樹林中,樹木的高大與人物的渺小形成鮮明對比,在一片白茫茫的底色上,宣告了吉爾斯的危險與茫然

畫面右上角日出時分的太陽光線穿過樹林,再次營造出朦胧美感

樹林第三次出現的關鍵情節點是吉爾斯在軍官邀請他一起逃往德黑蘭時,生怕事實敗露的吉爾斯慌張逃走。此時的畫面沒有一絲陽光,茫茫白雪覆蓋滿地面。逃離了軍官庇佑的吉爾斯,等待他的是茫然未知的前方

我們再來看内景中自然光線的運用。影片最常用的内景太陽光線運用是利用巨幅的窗戶,陽光穿透窗戶的逆光拍攝,在人物身上營造出漂亮的輪廓

在軍官初見吉爾斯的場景中,軍官正是站在窗前逆光拍攝,宛如一幅聖像,預示着他将會是吉爾斯的“救世主”

正對光線的吉爾斯臉上被陽光照亮,同時顯露出陰影。此刻面對軍官的他正如面對一個自己的“救世主”

“魔法時光”拍攝的廚房内景

人物猶如被鍍上一層漂亮的自然光輪廓,背景的白色陽光,前景蒸騰的人食物熱氣共同營造出一種氤氲朦胧的美感來,人物臉部衣服纖毫畢現

其他通過窗戶光線的攝影畫面,青白為主的冷色調,細微的人物光線輪廓,明暗對比的朦胧美感是這些畫面的共同特點

在軍官與上級的對話場景中,軍官鏡頭采用了魚眼變形效果,而上級則是正常近景鏡頭,若不考慮技術上的原因,這是否暗合了此時軍官的處境和心境都發生了微妙的改變?(也許過度解讀了吧)

納粹敗亡前夕,軍官準備跑路時的場景,同樣是窗戶逆光拍攝,但人物幾乎完全以陰影出現

吉爾斯被盟軍營救後的場景,依然是窗戶光拍攝,但畫面中出現了暖色調

夜景人工光源拍攝,從時代技術來說,二戰時期燈光都是昏黃色的白熾燈,這也是夜景人工照明營造出暖色調的客觀原因

在夜晚的“波斯語課”中,暖色燈光也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在光亮與陰影的分布來看,軍官全身都處在暖光色調中,而吉爾斯則更多的處在陰影中,這既是二人的權力對比,也寓示着二人對這段關系的不同,一個“信任”,一個“防備”

集中營住宿牢房内的暖色燈光

吉爾斯發現可以利用猶太人名來創造記憶語言時的燈光,暗示了吉爾斯此時找到了希望

其他暖色調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