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教師》海報
許多電影對“愛”這個主題,都是用宣揚或贊頌的态度來呈現的。一定程度上使得這個字漸漸淪為陳詞濫調。
如《神奇女俠》中戴安娜的結尾陳詞,幾乎等同于用“愛”來當超能力,還有許多人每年平安夜必看的《真愛至上》,也不斷地用旁白将“love”灌輸給觀衆。我們多數人看完總會發出“雖然很老套,但我還是被感動了”的感慨。
或許是我們選擇性忽略了這個字的另一面。而《鋼琴教師》則幫我們補全了附帶在“愛”上面的枷鎖。
在這部電影裡,伊莎貝爾·于佩爾飾演的艾麗卡是一名鋼琴教師,圍繞在她身邊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她的媽媽,一個是愛慕她的學生華特。

艾麗卡與華特
電影的第一場戲,是艾麗卡深夜回家,受到媽媽的盤問,兩人遂起争執,甚至大打出手,冷靜過後又相擁而泣。然後鏡頭一轉,兩人居然同床而眠,要知道,艾麗卡看上去已經年過四十了。
幾場戲看下來,我們對艾麗卡與母親的關系已有所了解,這是一個單親家庭,艾麗卡被長期禁锢在母親近乎心理疾病的控制欲之下。這為艾麗卡這個人物在後面劇情中的發展打下了心理基礎。
走出家門,艾麗卡就從一個叛逆期少女變成一個莊重嚴肅的鋼琴教師。她在一次沙龍上的演奏吸引了年輕人華特的注意。華特對她展開了追求,不惜考到艾麗卡執教的鋼琴班去學藝。

艾麗卡面試華特
按心理年齡論,艾麗卡與華特可以說是年紀相仿。但艾麗卡住在一個“毒舌老師”的外殼裡面,她拒絕了華特的各種攻勢,卻暗地裡跟蹤他。
然而,兩人不一樣的地方是,艾麗卡并非正常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她對愛的理解自然與華特不同。長期以來,關于性的體驗,她隻能通過成人影碟中的浮誇影像,以及偷窺車震情侶來獲得。
她既渴望又恐懼,在衛生間與華特調情時不準華特說話,并威脅他如果不按自己的指示去做就會離開。

艾麗卡首次挑逗華特
她看到華特與自己正值豆蔻的女學生說笑後,會妒忌到采取行動去廢掉女學生的手。種種非正常行為,都源于她在非正常的成長環境種下的種子。并且,這顆種子除了在她身上茁壯成長之外,還會其他人的腦中生根發芽。
艾麗卡寫了一封信給華特,并讓他按照信中的内容去做。華特發現信中寫的盡是些令人作嘔的性虐指令,其中包括捆綁雙手,嘴塞絲襪,拳打腳踢。華特看完信後當場憤然離去。
可是自此之後,他卻一直在幻想信中的内容,他跑到艾麗卡的家,對她大吼:“你想把精神病傳染給别人,對嗎?但休想對我這樣做!"然後對艾麗卡施暴。

華特對艾麗卡施暴後
艾麗卡扭曲的精神世界,像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裡提到的meme那樣,以一段思想基因的方式,傳播到了華特的腦中,并不斷自我複制,占據了華特。在許多電影中,性代表反叛,艾麗卡想要反抗母親的獨裁,自己卻也成了華特的獨裁者。
這是愛的種子結下的果。母親對艾麗卡畸形的愛,結下禁锢與傷害的果。艾麗卡又繼續将種子傳給華特,三人之間,互相禁锢,互相傷害,卻都是以愛為出發點。

沉淪于性的艾麗卡
當華特虐待完艾麗卡離去之後,兩人在影片結尾再次相遇,此時艾麗卡已經帶上刀具,準備傳達最終極的愛意,可是華特卻親切地叫了她一聲老師,彷佛一切從未發生過,華特已經抛棄了愛,艾麗卡将刀插入自己的胸膛,鮮血像一副别緻的胸針一樣别在她的胸前,随後她揚長而去。
《鋼琴教師》用一個近乎變态的愛情故事,探讨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真愛至上》所說的愛無處不在,在這裡似乎反而成了屈辱與虐待的催化劑。
我們所說的愛,除了積極意義的存在以外,本質上也附帶着另一種意義上的枷鎖。輕者發展成為情感勒索,重者則如同這部電影一般,令人窒息。導演用沉着冷靜的視聽語言,向大家展示了人性脆弱和醜陋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伊莎貝爾·于佩爾在片中,以一個優雅嚴厲的鋼琴老師的形象,演出了内在叛逆少女的靈魂。這種無論導演在視聽語言上下多少功夫都無法生産的靈性,實在可遇不可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