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九龍城寨,平成時代日本,和艋胛台灣之間,這片提供的是一種跨時代加穿越平行地域的複合體驗。

單是景觀本身,我已覺有趣極了。

電影搭起的城寨殼,一方面是沿襲原著漫畫的設定,同時,城寨作為絕佳的賽博朋克舞台,跟劇情對于人類存在究竟是自主意識還是受控制的讨論,亦非常搭調。

而日本片方在取景時,竟源源不斷注入台灣元素,這進一步架空了城寨的現實性,卻給觀衆打通了現實世界的曆史認知——片尾字幕鳴謝一系列台北市新北市政府支持,簡直是打破第四面牆的口述曆史。

男主男配的花色襯衫,女主家中綠意濃濃的陽台,閩南味道的地磚和鏡框,地産公司門口貼的對聯和福字,唱k和夜總會的滿滿台味,第八号樓,媽祖廟的求簽,道具極其細緻卻極度貼近閩南,出離香港文化,于是很fusion地融合出了一種亞洲文化奇觀。

而拍攝手法上,又無比日本。從選角的相貌和服飾妝容,誇張動漫化的反派演繹方式,清純甜美又倔強的女主,結尾男女主不可或缺的日劇跑,甚至片尾一邊放着熱血bgm,一邊插播花絮彩蛋,太像日漫了。

這部電影透過拼貼各處文化符号,同時不依附于任何一條,創造出一種萬花筒式的複合想象空間。Lost in Translation,表達的原意在傳播管道中逐步消散,卻也因中間介質而添加新的風味。這就是文化的本質,一種闆塊間碰撞結合形成的混合體,一種拼貼畫,馬賽克,是從舊事物的結合裡誕生出的新事物。《九龍大衆浪漫》的拍攝形式,用行為藝術的方式還原了文化形成的本質,令我興奮不已。

回到劇情本身,這個“存在主義危機”的戲劇内核當然并不新穎,女主對于自身真實性的懷疑幾乎就是《楚門的世界》,整個城寨把玩于某個造物主之手人人都是npc也是《黑客帝國》早就玩兒透了的概念。但本片依然有亮點,在于它把愛情的本質與人類存在的命題做了融合,且異常服帖。

從男主的故事線:愛上一個人的本質,是ta滿足了人的自我認同,你愛ta,你更愛ta這個人背後所代表的更大的真實可愛靈巧與美好。于是,你便開始不自覺地重複ta的行為舉止,而ta的離去便也反過來令你質疑你自身的價值。你與ta是一體的。

從女主的故事線:一個原本無意識的工具人,本該早上7點按掉鬧鐘起床,晚上6點準時下班,雖然也不知道意義何在。她之所以區别于其他第二城寨居民,是因為她有了愛的情感,于是開始追問一些終極問題:我是誰?我為什麼喜歡他?我是另一個人,還是絕對的我?欲望是人感覺到活着的根本,這種燃燒的熾烈倒逼女主長出了自我,也破除了模拟城市的算法。

當早上7點的鬧鐘,是由他越過她按下,這npc的生活此刻有了實感,是被窩蓋住的嬉笑和吻,是實實在在的當下,而不是follow某個你也不知道為何要做但還是照做的社會上下班時鐘。

這個概念,我真覺得很浪漫。

Kowloon Generic Romance

Generic在片中,是“生成”的意思,是工具人的模拟生活。但當有了romance,generic就會變成unique,你在庸常不知所謂的生活裡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真實,和活着的感覺。

片名譯作九龍大衆浪漫,也是取了generic的另一層含義。這種翻譯的歧義,讓我更覺妙不可言。我們都是普羅大衆,但這樣的自我覺醒,和沖破npc身份,可能發生在你我任何一個普通人身上。

是屬于平凡人的最小單元奇迹。

下雪了,對着笑出眼紋的她,咬一口燙得滿嘴滾的西檸雞。

多中二啊。

多值得相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