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卓别林把《淘金記》看作是“希望人們提到我的時候首先想起的電影”,而這部電影也确實是他的代表作。影片出現在卓别林的正劇《巴黎一婦人》(1923)之後。那部他沒有參演的作品遭到觀衆冷落後,卓别林決心改變思路,用幽默的方式演繹殘酷的故事。影片的靈感來自于“當納聚會”——一群淘金者被困在陡峭冰冷的高山上的真實事件。卓别林在自傳中興緻勃勃地寫道:“160名探險者中隻有18個人活了下來,大部分人凍餓而死。一些人開始吃死去的同伴,另一些人把腳上的鹿皮軟鞋烤來果腹。”…… 對默片純粹主義者來說,卓别林對《淘金記》修改劇情的縮編有聲版是對原作的亵渎。導演兼主演的卓别林親自擔任了旁白的工作。觀衆一定會為他深沉老練的嗓音感到吃驚,他的配音給影片帶來了一種奇特的超脫之感。卓别林以第三人稱的口吻講述他的角色,聽上去就像是在俯視自己20年前創作的人物。卓别林在1929年說有聲電影“毀掉了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啞劇,毀掉了沉默的美”。然而,正是大受歡迎的有聲版《淘金記》,讓沒有見識過卓别林在默片時代的輝煌的觀衆認識了他。(菲利普·肯普《電影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