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k當導演棒棒棒超過五星。它能在水之年代裡把姜的你一生故事做影像方法,而這種本質是冷卻(和有時對三維人類來說是通往虛無的解構)的手段卻用來鼓噪一個各方面完整和個人感受主觀豐沛到有刻奇之嫌——隻是一種程度形容不是真貶義——的故事,如此恰到好處。影像詩學又師承阿克曼。啊好喜歡 真聰明小k

雖然這麼說很奇怪但我能想到的形容隻有 你一生的故事作為方法。和這段時間經常看到的說某幾部在意識流的電影又不太一樣。電影來做意識流其實(我覺得)有比文本呈現更作弊的媒介優勢,文學的倫理邊緣在于創造斷裂,克服抽象的确定和一緻(這可以展開說的太多而我又這麼半吊子 回顧文學史在規整地展演設計一緻性和試圖解構然而還彌留部分一緻性 以及徹底自動化寫作抛向未知 這些路徑上有那麼多五花八門有精妙絕倫的嘗試與呈現不如我們再去從小說機樞看起好了),而影像本身就是在從斷裂的具象中拼接玩弄浮現的意義與無意義 及它們帶來的感覺(👈拜托這聽起來也太便于意識流并因此使意識流電影這種說法很可笑。于是俺很不以為然把此當作噱頭鼓吹文學性的那類電影,且很偏頗地暗忖有些會迷失在這種形式裡,既雞賊偷懶又矯揉造作。但說回來,電影的意識流/自動寫作是用一個個殘留的片段穿起不同的時間地點,感受的共性從龐雜中浮現,不基于叙事的叙事被建立。個體的主觀似乎是第一語言,情動是最強烈觸及到觀者或者說按耐觀者坐在感受的座椅上的施力。但那種在場與強主觀又根本是組成共性感覺、可以全然為此目的犧牲的碎片。水之年代裡也存在,也做得很好,尤其當考慮到半自傳和講述寫作者寫作情緒情感這件事在片中的占比。

但小k做的更棒的是兼顧了另一種相似但又像是反義詞的影像遊戲(這麼比對着看真的很好玩!):殘留與未降臨的因果與截然相反或相異的情緒被釘在同一段出口的話語。同一張臉,同一空間,同樣眨眼的方式和頻率,用兩個隻偏轉45度角甚至更少的鏡頭說出這句話。或變化更多更少些,通過一個聲音延宕頭腦覺得該是轉折的時機,延宕或甚至是偷渡這個時機。如同你同時存在于兩個時間裡,既從過去來又即将離場。不同于意圖明确的變幀,那會提醒時間的不同和使體驗孤立(正如回憶就算再鮮明,無限接近此刻、與此刻勾連,也迫使人承認追求靠近的本質是已喪失在場)。從服務于講故事的角度來看,視角相錯的提醒,明明強調異卻也順滑推進了一個故事在線性時間上的進程(如在水中!天啊真的很喜歡水的特質,拍法也如在水中,所拍的感覺與事情也如在水中、就在水中,真是三位一體,隻能叫水之年代了)。

在同一時間裡,不同的情緒,有細微差别但足以讓人覺察出異樣的兩種情緒切實具體地存在,并列擺放。這既本分地洞悉描摹心的複雜,也逃脫了在常規順叙/倒叙影像中被解讀為不安局促的預知或讪讪收拾局面的回溯所帶來的宿命乏味。在那時的當下預言未來和在此時敲定過去的谶語這兩者無需選一邊效忠,當你同時存在于兩者之中時;當你放棄固守一種狀态使未來或過去為此服務,編纂可以言說的邏輯時。像是解離但加入了時間的維度,也因此消解了很多被動和不堪重負。于是,與意識流正好相反的一種運行機制展開:矛盾使全情投入或排布一切,為一種共性感覺犧牲的決心令人狐疑,而這種微微抽身的姿勢又是由最豐沛的在場,目的明确的當下感覺造成的。隻因為那感覺不止一個,不自然而然從龐雜中顯現,而龐雜則随之現形。感受在同一當下流動,過去與未來在此時共存。龐雜本身因此保持了一體性,而非被人為劃分。如果用在水中來解釋,那是一種水很長很大的感官知覺,覆蓋時間上所有不同的區域,擁有在此時便也在彼時的冷靜智慧(诶說起這種智慧那不得不提與智慧相攜而至的幽默,它們永遠是綁定的,有時不需要亂彈一番自己的理論也會被感染,如和她第一個丈夫帶着嬰兒在水中的那段,或是那個婚禮),把智慧用在一部實打實的自白中,我覺得是智慧的另一體現

這個故事本身其實也不錯我也有喜愛的部分,但比起小k拍攝中的天才靈光一現,似乎那些具體的情感和情節保留在偶然什麼時候會想到然後自己想一會兒就不錯的未來好了。哦以及其實我喜歡?理解?也不是,大概就是沒障礙地接受和她爸在後來的生命中的狀态吧,是不夠決絕和正确的,但是就像半自傳所意味的那樣,這不是需要評判和審視而是用她的身體和心去感受的電影(嗯怎麼說到底fi的底色還是這麼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