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節選自《雷諾阿》官方PressKit
文:早川千繪
譯:sharon
我創作這部電影的初衷,是希望能拍出一部比其他任何作品都更能震撼我自身心靈的作品。首先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是我個人少年時期的經曆——那時我正值易感的年紀,與身患癌症、最終離世的父親一同生活。
這部作品的主角是一位五年級的小女孩,她定期前往醫院探望住院的父親,在父親走向生命終點的過程中,内心對他懷抱着各種複雜的情感。
雖然故事的外在情節和環境純屬虛構,但那種模糊的恐懼與内疚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對傑出藝術作品的純真敬畏,都源自于我年少時的真實情感體驗。對死亡的渴望、對肉體溫暖或關愛的渴求、對來世的迷戀……在這部作品中,我旨在表達這些孩童内心自然湧現的情感波動。同時,通過女孩家庭成員之間以及他們與周遭人物的互動,我也試圖探讨一個核心問題:人,真的能完全理解他人的痛苦嗎?

故事中的三位核心家庭成員,每個人都背負着恐懼、孤寂與焦躁的情緒。由于在家庭内部無法獲得慰藉,每個成員都在向外尋求某種陪伴。家庭,并不總是能提供我們所需的支持。即使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孤獨感依然存在,有時家人甚至會彼此傷害。這個故事,獻給所有可能在家庭中感到孤獨的人,包括過去的我自己。
而我之所以選擇現在講述這個故事,是因為我組建了新的家庭,成為了兩個孩子的母親,這使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自己的過去。倘若我在二十多歲時嘗試創作這個故事,它可能會更加悲涼而自我。
如今,當我接近自己童年時父母的年紀,我能深切體會到父親在無法向家人敞開心扉時所承受的那種孤獨,以及母親在無力控制自身情緒時所經曆的孤寂。我感到自己現在終于有能力,以同情的眼光看待那個被焦慮和孤獨萦繞的年輕自我,并能以悲憫之心描繪出人類的不完美和種種無常之舉。

此外,通過這部電影,我還想探索一個問題:“你能否真正理解他人的痛苦?”年少時,在父親遭受癌症折磨之際,我未能溫柔待他。當他恐懼死亡、身體被疼痛摧殘時,坐在他身旁的我,心裡想的卻是晚上要看什麼電視節目。當得知父親時日無多時,我竟幻想着人們會因我失去父親而對我格外友善。即使父親已瀕臨死亡,我仍自我陶醉地扮演着自己悲劇故事中的女主角。我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天生缺乏某些重要的情感。在此後的多年裡,我深陷于對父親臨終時未能表現出足夠同理心的自責與内疚之中。
對我而言,每個人的不幸、痛苦和悲傷,終究是他們自己的課題。我認為,即使是在自己的家庭内部,人也無法真正理解和感同身受他人的遭遇。這或許是一個殘酷卻顯而易見的真相。
然而,當我意識到,在父親去世後那段充滿矛盾的歲月裡,我其實是以另一種形式表達着對他的愛時,我依然渴望與他人建立聯結。通過《雷諾阿》中的年輕女主角以及她周圍的人,我想描繪那種唯有在與他人的接觸中才能萌生的希望。

童年時,我被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畫作《小艾琳》(Little Irène)深深吸引,父親曾買過一幅複制品送給我——這段個人轶事被融入了電影中。就像當年的我一樣,故事中的主人公Fuki也纏着父親買雷諾阿的複制畫。因此,我想将這部電影命名為《雷諾阿》。片名與這幅畫作或雷諾阿這位藝術家的關聯,也僅限于此。
在偉大的印象派畫家中,雷諾阿在日本尤其受歡迎。在1980年代,他的畫作複制品裝飾着許多家庭的牆壁。這些複制品象征着當時日本對西方的仰慕以及渴望“追趕”的心态。

©《雷諾阿》(Renoir, 2025) 中國大陸地區獨家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