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在法國其實被翻譯作《Winter Break》,怪不得一開始搜不到,巴黎的地鐵幾乎全是它的海報,我一開始很好奇為什麼這部片在法國的廣告宣發上花這麼大力氣,後面一查發現這片的導演Alexander Payne也導了《巴黎,我愛你》,好吧,怪不得法國人那麼給面子。另外一點很有趣的是,電影裡Angus要鄭重地說一些嚴肅的承諾時,都會用比較蹩腳的法語,電影院裡的法國人好幾次都笑出了聲。《Winter Break》最打動我的地方在于它真實展現了人物的心理,它貼切地勾畫出心理情感當中那些不加矯作的真實,真實到幾乎令人感到刺痛。
三位主人公各自都懷有命運攸關的心結:不良學生Angus的生父是精神病,母親離婚後另尋新人,對孩子缺乏關愛,屢次安排他轉校來懲罰他,導緻生性敏感孤僻的他患上抑郁症;黑人食堂大媽Mary為特權階層的孩子們服務了一輩子,卻無法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她的孩子因此在越戰中為國捐軀,巨大的悲痛折磨着Mary;教師Paul因嚴格老套而被老師和學生們厭惡,他終其一生都未能找到相伴的愛人,孤獨如同影子那般與他形影不離……這三個社會的失意者留守在學校裡度過聖誕節,仿佛組建起了一個臨時的家庭,在新英格蘭紛飛的大雪當中,他們各自掩飾的不幸和悲痛的過往像是畫卷那般慢慢展開,他們彼此安慰,彼此救贖,甚至為此犧牲。
影片的情節和主題其實很像是《聞香識女人》,同樣是對于學校僞善僵化的非人體制的控訴,同樣是同樣是一對老少的失意者,情同父子般駕車出遊享受人生,同樣是面對社會和學校的規訓戴着鎖鍊跳舞,但不同的是《Winter Break》更加接近現實的遺憾和醜陋,電影的結局并不是Paul老師激情慷慨的演講挽救了少年的前途,而是他自己一人承擔下了所有責任,用自己被開除而換取了學生Angus能夠繼續留在學校讀書。或許也正是因此《聞香識女人》結束于雄辯後禮堂的掌聲,《Winter Break》卻在Paul老師驅車離開學校時往窗外吐的一口酒處告終,那瓶酒是原本是校董送給校長的,Paul以此作為對體制的唾棄和報複,正如他年輕時開車撞倒污蔑他抄襲的同學而被哈佛開除那樣,他永遠和曲意逢迎的體制格格不入,真誠而高貴的心靈總是被驅逐在邊緣。
影片中Angus憤恨的眼神時常讓我想起Alexandre Cabanel所畫的《The Fallen Angel》,少年敏感脆弱的内心表現為叛逆和暴怒,他和路西法是那麼相似,不光是眼神和眉角,更具有非常類似的經曆:路西法本是天使當中最忠實強壯的一位,他擁有着完美的肉身和充盈的才智,卻因反抗造物主被驅逐出天堂,他交叉的雙手和染黑的翅膀都表現了他内心的憤恨與懷疑;Angus也是在影片中最為傑出機智的學生之一,同樣擁有着英俊的外表和出衆的五官,使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古代文明拿了最高分B+,而是他在禮堂彈奏satie的《Gymnopidie No.1》,彈得非常有靈性,盡顯才華,而生父的瘋癫、母親的再婚、轉學的不适都讓他敏感的内心趨向孤僻和憤怒,使他走向對周圍人的懷疑和反抗。
從某種角度上說,Alexandre所畫的《堕落天使》也是一位“Holdover”(聖誕留校者),堕落天使路西法看到其他天使飛向天堂,展示上帝的榮耀,自己卻被驅逐在大地上,因此留下了憤恨的淚水,Angus看到其他學生紛紛離開學校,回到家人身邊享受溫情,自己卻被家人放棄,抛在冰冷的學校裡與“怪叔叔”為伍,可能也會有類似的感受吧,難怪他的眼神和路西法那樣相似。然而聖徒般的Paul驅車帶他前往波士頓看望生父,并一人承擔下違規的責任,從而讓Angus免于開除得以留校,他用自己的下墜,換取了少年路西法不再落下。
非常有趣的是,我正是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去看了這場電影,街頭的餐館大多關門和家人團聚了,我行走在冰冷的雷恩街頭,找了家還開着的麥當勞吃晚餐,方圓五裡隻有這家麥當勞開着,因此坐滿了黑人和阿拉伯人,空氣中充滿了牡蛎和狐臭混合的腥味,吃完飯便去附近的電影院看了這場《留守者》,電影院門前的聖誕集市擠滿了黑人,空氣中回響着溫馨的聖誕謠曲,飄蕩着巧克力醬的香味,整場電影座位空空蕩蕩的,加上我隻有五個人,我和另外一家人,作為異國他鄉的留守者,看完本片内心五味雜陳,想起自己敏感叛逆的少年時代,總是觸怒,總是犯錯,躁動的内心充滿着下墜的渴望,感謝身邊如同Paul那般包容我的老師和長輩,日後我若也為人師,也要盡可能地用雙手托住那些年輕的靈魂,以便他們能夠盡情舞蹈,而免于直面下墜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