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我很好奇一部被稱作feminism佳作/queer色彩充盈的電影是什麼模樣,尤其是,當feminism作品裡出現大量的男性角色時,我會更加期望看到脫離于二元性别論的真正的結構性反思。但是非常可惜,犬之力不僅沒能做到,甚至還非常怯懦地回避了,所有的酷兒設定與身份沖突,都是一場盛大的順直女的自我文化安慰。
在本部電影之中,菲爾——一個以客觀設定(不修邊幅、脾氣暴躁、性格冷峻)體現傳統父權氣質的男性,所表現出的行為指向和情緒狀态卻全部都是女性化的。他和本作中的女主角,一位嫁給他的弟弟的寡婦,蘿絲之間的關系張力,完全不是一個傳統的父權體制下對一個女性的排斥,而是兩位女性在自我邊界和權力領域的角逐,是非常典型的女性群體内部的矛盾。他們的矛盾是這樣被體現的:喬治(菲爾的弟弟/也在電影中被朦胧表達為菲爾的愛慕對象)徹夜未歸,菲爾走出來試圖與他談心,然而喬治隻想着蘿絲;蘿絲在喬治為她購買的鋼琴旁練習彈奏,菲爾故意用自己彈奏熟練的小弦琴打斷她;蘿絲因為缺乏歸屬感而酗酒,菲爾默默地窺視這一切并且記錄在心裡;蘿絲故意賣掉菲爾積攢的獸皮,菲爾的憤怒完全不是一個傳統男性對于秩序被挑動的憤怒,而是對于自主性被侵犯的不安——他悲憤地重複:那些獸皮是我的!從以上這些情節能夠看出,菲爾完全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男性,更不是一位queer男性,而是一位以粗暴父權化身所掩蓋的真實的女性。他身上所帶來的精神控制和思想壓迫,并不是一個典型男性所代表的結構性的壓迫,而是女性群體内部滋生的互相對抗。
這部電影,不僅将女性群體内部的對抗張力假裝為男女之間的結構矛盾,更令人厭惡的是,它捏造了一位完全脫離真實身份與性别的角色,彼得,故事中作為蘿絲與前任丈夫的兒子。這位彼得,他像女性審美所投射的完美的複制體,幹淨,優雅,知性,熱愛花卉,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對母職的完全服從。這種服從甚至表現出一種超越母愛的精神上的無底線之愛。他毫不費力就能理解菲爾和蘿絲之間的矛盾,并不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關系,而是自我和異己的關系。這層理解,完全超出了他作為一個男性的性别身份,也并不像一名女性,因為他對于自我是女性審美的投射毫無自覺,更不像非二元,因為他拒絕讨論自己性别的可能性。這個空殼一樣的角色,唯一做出的貢獻是殺害了菲爾。是的,當蘿絲和菲爾之間有着無法解決的裂隙,女性仍然拒絕自己可以成為劊子手的事實,她們要保持自己在道德上的全然高貴和純潔。所以彼得變成了這一裁決的替代物,而且除此之外,他毫無意義。
這部電影實際上,離真正的好電影并不遙遠。隻要坎皮恩能夠明白,她所講的故事,實際上是女性群體内部矛盾的自我審視。那麼她大可以完全抛棄所謂菲爾的homosexual身份的隐喻,而是誠實地把他寫成一個女人。而彼得,也應該消失,回歸到蘿絲的身體裡,複現女人的權力和力量。如果是這樣,犬之力将是一部極其精彩的電影,菲爾是一位非傳統女性,因為她行為陽剛,擁有傳統意義上的男性氣質,而蘿絲則是一位典型的歸順于父權婚姻制度的陰柔女性。當她們相遇,二者的權力之争始于喬治這一個關系中間體,後來擴展到整個農場,這一循環的社會生态。但是,蘿絲通過發現菲爾的秘密湖泊,以及她藏起來的女性身體素描雜志,慢慢發覺出菲爾身為women homosexual的事實。而她們的關系在這種對抗中若即若離地改善,直到蘿絲和菲爾都意識到彼此懷有了非于主流的情愫。然而,菲爾是無畏的、粗粝的,蘿絲卻是深思熟慮和冷酷的,最終,蘿絲親手殺害了菲爾,不像原作中,是彼得代勞,而是親手殺害了菲爾,也體現了她向主流社會結構的一次歸順,也是一場酷兒自我覺醒遭到扼殺的悲劇。如果這個故事是這樣寫的,那麼它才能真正觸動觀衆的心弦,真正看見結構性壓迫并不是性别自身的問題,而是個體的問題。而菲爾也并不會作為一個主流道德意義上值得死亡的角色,而是一個悲情的、真正具有酷兒色彩的經典人物形象。
但是,現在大家對于順直女的文化産物的批評太溫和、太保守了。女性導演和酷兒色彩,擁有這些犬之力看起來就堅不可摧。但是實際上,這是一部非常失敗的、歸順于主流話語的自我安慰之作。當順直女在父權的話語裡找不到自己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就感歎,其實我們還是很進步的嘛。但是這遠遠不夠,你比順直男進步,不代表你真的進步,也不代表你可以忽略女性群體内部真實的矛盾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