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唐朝詭事錄》第二部西行篇,覺得這片子真不錯,完美圍繞一個“詭”字,案子各個都長在智商點上,反轉再反轉,讓人很難猜出兇手,過瘾!有人說這劇是劇紅人不紅,多少有點,怪隻怪劇情太精彩了,故事大過了人設。

...

主角們形象鮮明,本季中盧淩風成長尤為明顯,再也不是第一季中那個魯莽直男了,真正的文武雙全,搶了蘇無名不少風頭。

...

本劇配角各個精彩,男帥女美,前有正義的姜山人,狡猾的令狐朔,後有頹廢瘋狂的阿靡,嬌俏可人的摩家店女店主、有情有義的春條、惹人憐愛的清溪……養眼,養眼。

...
...
...
...
...
...

本劇出現的案件不但探究了人性的善惡,更是呈現出很多正向的社會意義。比如《仵作之死》中關于國寶的介紹,為仵作這個當時低賤的職業正名,《風雪摩家店》中講到對文物古迹的保護開掘問題,《上仙坊的來信》中講到的女性如何自我保護,《供養人》中對于敦煌文化風物的宣傳介紹、破除花甲葬這種陋習等等,雖是古裝劇的外衣,但其倡導的理念對今天的社會生活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

接下來重點說說第二部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識。

怪獸。

1、遊光(《降魔變》篇)。本劇中遊光是一種顔料的名字。但其實它是一種靈獸,本應住在昆侖界,隻有修成正果的神魔仙才可駕馭。傳說它隻在夜晚出現,有八個頭顱,身體漂浮半空,頭上顯示微弱的火光,也叫野童。遊光出現,意味着要鬧瘟疫。

...

2、木樸(《降魔變》篇)。古神話中的兇獸,蛇頭龜尾,四爪,樹栖,遇火易激發兇性。它通常象征危險、禁忌。

3、弗述(《風雪摩家店》篇)。為地下三大兇獸(罔象、伯奇、弗述)之一,似豬非豬,似羊非羊,愛吃死人的腦髓,喜愛松柏樹。

4、破蟄(《千重渡》篇)。水中怪獸破蟄,鲨頭,蠍尾,蟹爪,章魚觸角,蝙蝠翅膀,被稱為“五不像”。

...
地名。

1、樂遊原(《降魔變》篇)。長安城南的一塊地方,自漢代起為皇家遊樂場所,唐代成為文人聚集地,可俯瞰長安城,象征着至尊之位,劇中公主層多次登臨。李商隐曾有詩《樂遊原》:“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2、唐雲鼎縣(《雲鼎醉》篇)。今甘肅省武威市,是唐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

3、沙洲(《供養人》篇)。古代的行政區劃,十六國前涼設置沙洲,治所在今敦煌,轄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戍己校尉、玉門大護軍三營,後西秦、北涼設沙洲,還有南朝冊封吐谷渾、陰平國也有沙洲名号。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瓜州為西沙洲,唐太宗貞觀七年(633年)改西沙洲為沙洲,治所在敦煌縣。安史之亂後,沙洲歸吐蕃。唐宣宗後,歸義軍收複。

職位/職業。

1、縣令和縣尉(《雲鼎醉》、《風雪摩家店》篇)。縣令即縣長,縣尉主要輔佐縣令,歸縣令管,負責治安、捕盜等。

...

2、市壁師(《雲鼎醉》篇)。隋唐時期的市場管理職位,相當于現在的市場管理局,記載于《唐會要》、《唐戶籍簿叢輯》等。

3、耆長(《雲鼎醉》篇)。類似于捕頭,最早出現于五代後周時期,由顯德五年诏令設置,以百戶為一團,每團選三大戶輪流擔任耆長。唐早于後周,因此唐朝不該有此官職才對。

...

5、都料(《供養人》篇)。漢唐時期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房屋建成後要在房梁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元《榫人傳》)。

6、牙人(《供養人》篇)。古代官府認證的專業中介人,作為買賣雙方的中間擔保人,負責議價撮合并收取傭金,最早源自西周,唐宋時期漸成規模。此篇中多寶的志向明明是成為一名導遊,為何說是牙人?

7、供養人(《供養人》篇)。也叫窟主、功德主,是出資建造佛窟的人。劇中提到的敦煌洞窟,很大部分都是家族窟,這類洞窟都會有供養人。

8、美身師(《雲鼎醉》篇)。顧名思義,即紋身師。其實古代并沒有劇中那種紋身師,古代的紋身主要用作刑罰執行,犯人、軍隊統一标識,民間工匠(市井無賴等)才會用到,常采用刀刻加墨染的方式,多為負面意義。

...

2、四鸾銜绶金銀平脫鏡(《仵作之死》篇)。這是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脫鏡中最為精美且保存最為完好的一面。鏡子采用了典型的金銀平脫技藝制作。其形狀為圓形,鏡背中央設有一個圓鈕,周圍以金絲制成的同心結裝飾,并配以素色邊緣。圓鈕外側圍繞着一圈銀質花葉圖案,而鏡背的主要圖案則是四隻鸾鳥銜着绶帶逆時針飛翔,這些圖案由精細刻镂的金片粘貼而成。鸾鳥頭部高揚,翅膀展開,仿佛正在優雅地翩翩起舞。金與銀的飾片在黑色素胎的襯托下更加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

4、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仵作之死》篇)。香囊是用來燃燒固體香料的,外殼由銀制成,呈圓球形,整體镂空設計。它以中部的一條水平線為分界線,被均勻分割成兩個半球形。上下兩個半球之間,一側通過鈎鍊連接,另一側則通過活軸相連。在下部的球體内還設有兩層由銀制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械結構。有詩曰:“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

...
生活用品。

1、明器(《仵作之死》篇)。專門制作的陪葬品,無使用價值。

2、生器(《仵作之死》篇)。死者生前用過的物品,死後用作陪葬。

3、烏膏(《降魔變》篇)。古代女人塗唇用的化妝品。白居易有詩雲:“烏膏注膏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

...

5、面衣(《上仙坊的來信》篇)。婦女的頭巾,自周朝已有此風俗。《禮記.内則》規定:男女之間不相授受,不能用同一口水井,同用一床寝席,同用一件衣衾。如外出,須障蔽其面。漢承周制,也用面衣,趙飛燕立後時其妹送其“金華紫羅面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面衣,常用輕薄羅谷制成,多采用黑色,晉人《搜神記》中記載有年輕女子“皂谷幪首”的情況。

...
藥材。

1、九大奇珠(《風雪摩家店》篇)。按費雞師所言,九大奇珠包括記事珠、避塵珠、上清珠、清泥珠、聚寶珠、消眚珠、蛇珠、媚珠、醒酒珠。此物為杜撰。

...

3、紅脖子(《供養人》篇)。屬于草烏頭的一種,普通的草烏頭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麻醉止痛等功效,紅頸烏頭則有劇烈的毒性,民間常用來制造毒箭。

美酒佳肴。

1、饽饦(《千重渡》篇)。是一種中國傳統水煮面食,别名“面片湯”,起源于南北朝時期,制作方法在《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馎饦是唐朝人的日常主食之一,與櫻桃畢羅、胡餅等都是唐代飲食文化的代表。

...

3、酥山(《供養人》篇)。是一種古代的冰激淩甜品,起源于唐朝,主要用奶油、黃油和冰塊制成,制作工藝是将酥加熱融化後淋在冰上,形成山巒的造型,然後冷凍,是貴族和宮廷中的消暑佳品。

...

5、沙洲特産:除了上述幾種,小多寶還介紹過很多沙洲的美食,比如李廣杏、䬣餅、鏾枝、冷讓、油糕、馬芹子馍,還有費雞師介紹的馬奶釀制的雲鼎紅葡萄酒等等,請身處大西北的朋友們多來科普科普現實中是否還真的存在。

...

2、鸠摩羅什(《風雪摩家店》篇)。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後秦高僧,中國漢傳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經典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是出自鸠摩羅什。鸠摩羅什舌舍利是僅次于釋迦摩尼舍利的寶物,推測并非真實存在。

...

4、張華《博物志》(《千重渡》篇)。劇中郁弟吟誦,意圖重返天庭,全文為:“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赍糧,乘槎而去。”

...

7、太陰會(《通天犀》篇)。劇中段軌原型為隋末唐初的西涼王李軌,其最終被李唐政權平定。

...

以上整理,如有錯漏,歡迎指正。如文字對您稍有裨益,請不吝賜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