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鍊接:【影/《還有明天》VS《出走的決心》:女性是什麼】
《還有明天》和《出走的決心》都是女性導演,年紀也相仿。寶拉·柯特萊西(Paola Cortellesi),1973年出生于意大利;尹麗川,1973年出生于中國。兩位導演的履曆有很多不同。寶拉此前是演員,《還有明天》是她的導演處女座,但在此片中,她還同時擔任了女主角;尹麗川一直都是導演,似乎并沒有參與過表演,但此前寫過很多詩歌和劇本。她們無疑都是非常優秀的女性。
然而,女性是什麼呢?女性當然并不僅僅隻是生物學上的性别劃分。
在成年、成家、生兒育女之後,女性還有很多的社會角色,僅僅在家庭裡,就有妻子和母親這兩個完全不同的角色。這兩個角色對于女性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在很多時候,“家庭”對于這兩個角色的要求又是一樣的,那就是幹活。幹各種各樣的家務活,處理家庭中的各種突發問題,甚至解決家中幾代人的飲食起居、生老病死。
《還有明天》和《出走的決心》都不約而同地聚焦到了女性的家庭角色。
////
《還有明天》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二戰後,片中的女主角戴莉娅已婚已育,除了完成丈夫、兒女的一日三餐,還要照顧卧病在床的公公。為了維持一家六口的日常開銷,她平時也要外出做工貼補家用,而且是同時做好幾份工。
即便是這樣一個任勞任怨的妻子、母親和兒媳,卻要常常遭遇家人的白眼。公公覺得她話多,女兒認為她懦弱。丈夫不僅總是說她沒用,而且還動不動施暴于她。
電影裡的暴力情景是用慢動作的歌舞形式表達的,這背後多少還是顯示出了女性導演面對這種場景的心有不忍吧。而作為觀衆,完全不會覺得這裡面含有任何美化暴力的成分,反而覺得這種處理很是巧妙。
沉默的人往往都是在積蓄着力量。盡管戴莉娅在生活中處處被壓制着,但她的眼神裡分明透出一股倔強,幹起活來也是幹脆利落,無論處理家務事還是兼職的工作,都一副井井有條的樣子。這似乎在向觀衆們傳達,她的生活的确很苦,但是她很清醒。
所以,當她發現女兒的未婚夫也有暴力的傾向,而後“示意”美國大兵炸掉他家的商店而阻止婚配時,觀衆們隻會直呼過瘾;當她在女兒的床頭留下一筆她通過多做兼職而積攢下來的錢,并留言讓她去讀書時,觀衆們的眼淚簡直要掉下來了;當她拿着手裡的一張被反複揉搓了很多次的“神秘字條”而最終竟然出現在婦女投票的地方時,觀衆們已經徹底被她的勇氣所感動了。
什麼是女權,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女權。在當時的那個社會,婦女沒有投票權,在政治上沒有地位。在社會中,即便與男人做着同樣的工作,也隻能拿着遠比男人少得多的薪水。在家庭裡,女人的職責就是生兒育女伺候老公、老人,即便身為女兒,她的價值也就是找個好人家嫁掉,不再吃住家裡。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社會中,女主戴莉娅雖然默默承擔了一切,但她在骨子裡還是向往着“明天”。明天,意味着一種希望,意味着某種新的可能。她曾經也因為各種原因錯過滿懷期待的一個又一個明天,但她終究沒有錯過投票截止的最後一天。那是為自己的女性身份争取權利的一天。
////
《出走的決心》是一部國産片,根據一位近年在網絡走紅的中國大媽的故事改編。整個影片的鏡頭和叙事還是比較壓抑的,很多場景的處理也非常直白。直白到你甚至不覺得是在看電影,而是在隔着窗戶窺探鄰居家的日常起居。然後還邊看邊在心裡默默念叨:
——這個阿姨是真的不容易啊;
——女人啊,無論到了多大年紀,對于美麗和浪漫都是向往的,她老公怎麼就這麼不解風情呢;
——還是中國大媽有生命力啊,這個年紀還去學車、搞自駕……
這部電影同樣也有一個女兒的角色。不同于《還有明天》中的未婚女兒,《出走的決心》中的女兒已婚已育,老公看上去溫文爾雅,靠譜、顧家,她似乎是擁有了比較幸福的婚姻生活。
然而,她也有她的桎梏。由于老公工作太忙,她幾乎隻能自己一個人在家帶娃。帶娃的生活是脫離社會的,她已經不知道周圍的流行和時尚是什麼。她很失落,不想淪為隻能圍着家裡家外轉圈的“老媽子”,她想回歸職場。可是,這個年紀的女人重回職場談何容易?幾經碰壁之後,她隻好選擇犧牲自己的媽媽,讓她幫忙帶娃。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老人幫忙照顧第三代是理所應當的,中國的家庭模式本就是如此啊。但是啊,時代已經不一樣了。電影中的媽媽也不過50多歲,她受過教育、在城裡生活、會使用網絡、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她的自主意識在覺醒、思想在解放。
《出走的決心》像是一面時代的鏡子,讓我們重新觀察自己的周邊。我們在窺探鄰居的家長裡短之餘,也不禁開始對照自己的生活。甚至開始反思,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
兩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不同,拍攝手法也不一樣。如果一定要選擇更喜歡哪一部,那可能還是《還有明天》。原因并不複雜,無非就是它拍得更有所謂的藝術氣息,有更多留白,也有更多想象。它試圖用一種輕松、诙諧的手法去揭示生活的艱辛,這種隔絕了苦大仇深的叙事方式,會讓人更加感受到人的頑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