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的時候,總有一種錯覺:他們想讓觀衆明白什麼是高級的幽默。老實說,這不是一件容易事。契诃夫的喜劇必然比開心麻花的鬧劇高級,但高級不代表能收獲更多的受衆,不代表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這檔綜藝上的很多表演也是如此。已經播出的三期中,《三毛保衛戰》是高級的,完整性、戲谑性、諷刺性和時代性在它的身上都能看到。更重要的是,它的表演完全基于演員自身,超脫傳統的文本意義。但它并不是最好笑的,也不是傳播度最廣的。
至少在第一期節目中,網友明顯對《互聯網體驗》更有興趣。它恰恰與前者相反,是純粹的一種文本取勝,或者說是諷刺取勝。表演倒成了其次了。
從打分來看,評委會無疑對結構高級的喜劇更青睐。這也是我前文所說的錯覺,他們似乎在“教觀衆做事”。現場的觀衆也很給面子,連王梓的默劇都取得了很高的分數。雖然播出時的彈幕中,大部分都是質疑聲:這段好笑在哪兒?
于這一點來說,郭德綱是看得通透的。早年他也有過不少結構巧妙、嬉笑怒罵的相聲,比如《揭瓦》《西征夢》《列甯在1918》,甚至還有過一個相聲劇。但觀衆不太給面子,隻愛聽“于謙的父親”和“屎尿屁”。如今,他也樂在其中了。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能糾偏這一現狀嗎?很難說。但希望能起一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