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萬聖節的前一天,我有幸參加了局外人觀影團組織的包場活動。現場來了一百多位影迷,整個放映廳座無虛席。我們在充滿儀式感的氛圍中,重溫了三十年前的經典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

這部重新上映的老片是4K修複導演剪輯版,比我在電腦上看到的版本多了二十多分鐘,應該算是完整版了吧。沒參加活動以前,我自以為對影片非常熟悉,無非就是大叔帶着小蘿莉一起玩絕地求生的遊戲。并且大叔和小蘿莉的造型十分拉風,當他們随身帶着行李,在大街上快速行走的時候,不管是年齡差還是身高差都足以成為影史上最有味道的CP組合。

要不是在大銀幕上重新溫習了一遍,我對這部影片的原始印象也許會一直停留在酷和爽的層面,和那些經典的香港動作片差不多。畢竟在電腦屏幕上看片一般都是倍速播放,視聽效果也不是很好,雖然看懂故事情節倒是沒什麼問題,但要看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領會影片深層次的内涵,那就很難說了。

所以我很感激局外人觀影團贈送的這個萬聖節禮物,沒有驚吓,隻有驚喜。影片的放映效果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經典重現的畫面,優雅熟悉的配樂,充滿節奏感和感染力的故事情節,以及氛圍感拉滿的叙事手法,足以讓現在的同類型影片望塵莫及。

并且和在電腦屏幕上走馬觀花相比,我在大銀幕上看到了不少以前忽略掉的細節。比如殺手萊昂(讓·雷諾飾演)剛出場時,擺在他面前的一杯牛奶——暗示了他和其他窮兇極惡的殺手不一樣的地方,他相對自律單純,沒有抽煙喝酒的習慣,也為後來他不會傷害女人和孩子的劇情作了鋪墊。

又比如萊昂總是穿着長衣長褲,天氣再熱,他出門也要披上那件又厚又長的黑色外套,如果需要執行任務,還會戴上一頂黑帽;而少女瑪蒂爾達(娜塔莉·波特曼飾演)卻穿得鮮豔清涼,背心和短褲是出鏡率最高的搭配。

在我看來,萊昂的穿着風格符合他作為職業殺手的特征,簡單幹練,有利于隐藏在暗處,但也反映出他我行我素、相對封閉的人格特征。而瑪蒂爾達的穿着風格則非常前衛叛逆,既顯得有些早熟,又具有某種不良少女的特征。和萊昂的小心謹慎相比,她的言行舉止難免魯莽沖動,不怎麼考慮後果。

但她的優點也很突出,善良勇敢,積極樂觀,在學習“技術”方面有一定天賦,并且待人實誠,舍得付出,這也是萊昂在關鍵時刻沒有抛棄她的原因所在。盡管他非常清楚,瑪蒂爾達是為了避難而闖入他的生活,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危險。

在和瑪蒂爾達共同應對各種生存挑戰的日子裡,萊昂嘗到了“人生的滋味”,感受到從未有過的踏實和溫暖。

他們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經曆過失去愛人和親人的傷痛,在危險殘酷的環境下,相互取暖,相互救贖。他們靠手藝吃飯,思想單純而執着。按照導演呂克·貝松自己的說法,他倆的關系既非父女,也非情人,而是互相影響、深愛彼此的孩子。

一方面,他們按照雇主的要求合作完成殺人任務,行動敏捷,幹淨利落;另一方面,他們卻是真正的工具人,處于食物鍊的下端,上面還有竊取他們勞動果實的老闆和警察,并且可以随時根據自己的需要出賣或者追殺他們。這些都是影片中細思極恐的地方。

他倆命中注定很難有未來,不是追殺别人,就是被别人追殺,活在沒有希望的死循環裡。要不是萊昂最後憑一己之力,和追殺他們的黑警同歸于盡,打破了這個死循環,瑪蒂爾達也許會一直活在被黑警追殺的陰影裡,更不要說還有機會繼續在學校讀書了。

作為動作片,這部影片情節緊湊,張力十足,特别是“大戰”來臨前那種一觸即發的場面尤其扣人心弦。作為劇情片,這部電影情感真摯,充滿親和力和感染力。不僅角色刻畫細膩生動,而且人物對白樸實走心,簡潔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總的來看,這其實是一部用暴力、仇殺等因素包裹起來的和成長有關的電影。殺手萊昂和少女瑪蒂爾達都是從最初各自不成熟的狀态發展到相互碰撞、産生影響,然後再逐漸成長起來。一個從自我封閉中走了出來,從冷漠無情到有了情感寄托,從漂泊無依到有了真正的歸屬感。另一個擺脫了暴力家庭的陰影,從不懂愛到努力向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感情,從莽撞沖動逐漸走向成熟和堅定。

這應該就是經典電影的藝術魅力,哪怕已經過了三十年,還是那麼讓人驚豔。要論在大銀幕上欣賞電影的好處,視野寬、質感好自不必說,沉浸式觀影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和共情效果也是在小屏幕上追劇無法比拟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的片名簡單直白,不管是英文原名還是中文譯名,都非常符合呂克·貝松的風格。并且他不僅是導演,也是編劇。他不喜歡把重心放在電影的包裝上面,更不喜歡跟風去拍那些迎合大衆口味的俗套故事,而是獨辟蹊徑,精心創作符合自己價值觀和藝術品位的作品,哪怕與流行文化不沾邊,甚至背道而馳,也不在乎。

因為他相信藝術的本質就是自我表達,并且是唯一能夠與現實權利做真實對抗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