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導演中島哲也雖不高産,但卻有兩部作品進入TOP250,一部是被無數影迷捧在手心的《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另一部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告白》,兩部作品雖差别巨大,但卻都具有濃烈的“願望”,松子在臨死之前仍在付出愛、期待愛,森口老師則将複仇之火燃燒到最後一秒,她們一樣的徹底,也同樣的令人感到徹骨的冷。

中島哲也的《告白》是一部關于複仇母題的作品,但它又以“變式”區别于其它親情類複仇作品:第一,把複仇者和原因直接告知觀衆,這是大膽的行為,因為它會降低觀影的趣味性,一般複仇類電影如韓國的《老男孩》,至少會留一樣到結尾再揭曉謎底,中島哲也進行了變奏,用半個小時時間把一切告訴觀衆;第二,将複仇設定為一條沒有起伏的直線,這樣的設置在歐 美 電影中比較多,但大多都是以男性為主角,即便是有《殺 死比爾》這樣的作品,也是走的暴 力美學路線,像《告白》這樣沒有情感和複仇線起伏的亞洲電影确實屈指可數,我所知的僅有韓國電影《全部都在那個地方》;第三,以大欺小式的誅心複仇,以大欺小本是不具備看點的,因為力量的懸殊太過于明顯,但《告白》進行了變式,它把殺 人變為誅心,不僅看點陡增,更添了徹骨的寒冷。

中島哲也的《告白》同樣是深刻的,與《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類似,他在《告白》中也将矛頭指向了日本的現代家庭和家庭教育,母親在影片中成為所有問題的“元 兇”,渡邊的母親、寺田的母親都被自己的兒子親手殺 死,複仇的森口老師本就是一位失去孩子的母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指向父親,《告白》指向母親,兩部作品完成了對日本現代家庭最有力的抨擊。

望有朝一日,在我們的大銀幕上也能聽到“咚锵”的轟鳴聲,而不僅僅是“啪嚓”式的小響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