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是在無錫長期照顧研究會上的一些分享,會上館長更多的是在提出問題和一些引導,也許在這可以看到一些館長自己的答案,也許問題就是答案本身,也希望在現場的觀衆能有更多思考。
推薦電影:
感激接下來我們一起度過的幾個小時,幾天,幾年,幾個世紀?因為有電影時間的界限沒有了。
館長一直有顧慮,擔心自己講的内容晦澀,在沒有一定語境的情況下會有點突然,所有如果有疑惑的地方随時可以提問。
我們今天的相遇是觸不可及的吧,很難想到會有這樣的相遇,彼此能有多少交流就看緣分了,哈哈,不是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電影《觸不可及》是在講兩個觸不可及的人,底層小混混和貴族之間的感情變化,主要能彼此用真正人的角度去對待,似乎貧富,高貴與否都不重要,甚至所謂的藝術都是荒謬的,真正的藝術不是故作高貴,是那一份人本應該有的天真。
萬物皆為師 如果你把每一樣事物都作為老師,你的感知将會無限放大,也就是變成無界的自己,那麼交流就會容易的多,也收獲更多。
而最好的學習方法是教,因為你要把一些觀點講出來,并且讓人懂,自己得先學。
電影和藝術一樣不能教,但是可以學。

圖片來自電影《降臨》劇照
雞湯式的那些道理和數學題一樣,一講就懂了,一說就對了,回過頭其實沒什麼養分,因為有邏輯,有經驗,但那些不是你自己的,所謂館長更多的是提問,答案在你自己。
比如電影,我不可能這麼一次就把一百多年的東西講清楚,人生也不行,誰來講講人生?答案是頓悟後說不出來的那個感覺,然後做個比喻:原來人生就是一杯酒,總有那解不開的酸甜苦辣?

圖片來自電影《降臨》劇照
這是幾部電影拼湊的,講生命,死亡,還有信仰,靈性,很多東西放進去了。
如果您是臨床醫生,也許每一個病人您看到的都隻是一個片段,一段精彩的高潮或者結尾,或者無聊的一段聲音和完全記不住的影像。
突發事件的思考(24号的殺醫事件讓2019年的“平安夜”變得非常沉重,甚至恐怖,這應該醫生界最寒冷的一個“平安夜”,隻言片語的得到消息,看了視頻,這兩天文章刷屏,雙方都有同情者和反對者,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發展成互相殘殺,可能是最原始的死亡沖動,在看似文明的今天,我們對待突發的事件應該怎樣“挽回”那些瘋狂的靈魂?講教育,講經曆,講關懷,講公平,當然館長比較同意這是一個社會問題的看法,還是導演是枝裕和的話,大概是:我們憎恨那些行徑低劣甚至殘暴的人,恨的希望他們死去,而我們沒有想過你和這些人生活在一個時代,一個社會,一個時空,甚至他就是你身邊的人。如果沒有切身感受很難做出改變。同情是我們對自己的想象,是對死亡的恐懼,昨天講了很多“散點”感知的東西,在場的大部分醫生可能都是一頭霧水,能看得出來,所以未來館長還是會推行感知訓練的思考,因為精力有限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病人全方位地了解,如果感知可以打開,也許一個眼神一句話就可以感受到“一切”,電影在一個小時裡可以做到時空的無限放大和縮小,所有說我們可以一起度過各種時間跨度。)
電影是有五個時間同時存在的。
首先是電影本身的時間,90分鐘,一個小時?電影裡的時間,一個小時,一天,一年,一輩子,幾個世紀,然後是觀衆看電影的時間,肯定和電影本身的時間不同,如坐針氈,還是度日如年,還有觀衆感受的時間,同上,因人而異,還有導演和其他工作人員一起賦予電影的時間。

圖片來自網絡,你的思緒如野蜂飛舞
覺醒之心 - 野蜂飛舞-馬克西姆,死亡博物館,1分鐘
電影的五個時間:
電影本身表現的時間
觀衆觀影的實際時間
實際電影的播放時間
觀衆感覺電影的時間
電影實質表達的時間
得先相信哈
先活動一下身體:大家起立,閉上眼睛,然後擁抱自己。
抱到自己了嗎?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了嗎?
我看到很多人雙手擁抱放在胸前,是在說“我”的意思,但是好像并沒有抱到自己,好像沒有人是被抱,就是什麼也沒做,站在那,等待自己擁抱自己。
如果時間夠多能分享大家的感受,這将是一個非常好的體驗。
然後我要催眠大家,要不可能還是不會相信,這些虛假的東西是真的。
多年以後,當你想到“電影”這個詞的時候你一定會想起我們在一起在無錫長期照顧研究會談論電影的這個上午。
這句話信息量太大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時間空間并存,而且他催眠了每一個讀者,也埋下伏筆,種下種子,挖了深洞,讓人想探個究竟。
為什麼叫百年孤獨,我看的時候深有體會,幾代人的生活,愛恨情仇的,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名字都很長,而且很像,我一個都沒記住,隻能情節推誰是誰,所有看完整個故事,我最孤獨了,我一個人都不認識。

圖片來自電影《鏡子》劇照
大家都知道電影是假的,攝影機拍的,演員演的,電腦做的,每一個是真的,相信它,笑話,然後呢看電影時,會哭額稀裡嘩啦,這是電影的技術層面,怎麼能讓你相信那個發光的屏幕裡面的光影是真的,讓你動情,愛上裡面的人,即使電影散場了,還是會愛很久,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呢?
電影是個比喻,是催眠,是最真實的。
塔克夫斯基是館長的電影啟蒙,看了他的電影覺得原來這才是電影,特别清楚,他的一電影叫《鏡子》,開頭是個男孩口吃特嚴重,比我嚴重多了,然後醫生一調整,好了,你信嗎?一個鏡頭,沒做手腳。然後有一種感受,接下來發生的一切應該也都是真的吧?但也許是一種催眠。

圖片來自電影《鏡子》劇照
怎麼看,一瞬 觀看 凝視 冥想

電影《随心所欲》劇照
怎樣聽,聽見 耳聞 震撼 回響

圖片來自網絡
如何感,感到 感受 感知 感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今人口爽,馳騁畋(tian)獵今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今人行妨。
(道德經第十二章)
原意也有不同的微妙的差别,我更偏重于,固定的,先入為主的思維影響了你觀看,傾聽和品味的維度,一個人的思想發展至今是需要向怎樣的自身維度發展呢?
沒有答案,和這些感受有關,你看了,聽了,品嘗了,才會有感受,但是這樣又源自你的内心。

圖片來自電影《生命之樹》劇照
語言
我們任何思考想象都依靠語言對吧?
沒有無法用語言形容的思考吧?
無法定位 無法導航 思維是什麼?
影像語言呢?
但是自己知道,無以言表的感受,但是也是用語言形容,形容不能用語言表達,語言的局限?語言的對立?
對那就是靈魂,藝術,或者說禅。
那個感受個人自己留下就好,雖然轉瞬即逝,但是你會很興奮,急需表達,卻沒有出口。
對,死亡就是這樣的東西。

圖片來自文森館長2020年第一張書法作品
今天我分享的是我平時的一些思考和我希望能有一個相對答案的方向,我不想要一個确切的答案,那樣這個問題就徹底死了,就像我們對死亡的認識是一樣的,如果明确了,死後有或者沒有你自己的存在,那我們的人生可能要重新設定?無法想象的工作量和人力物力的投入,當然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是被設定好的,那隻需要升級一下程序就好了。
我是來學習的哈,我平時在電影學院上課,我和學生也這樣說,因為我的老師也這樣和我說的,讓我做學生有了一個新的方向,好像世界都不一樣了,大家也知道,教是特别好的學習方法。這個和照顧與被照顧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的,有時我們看所有的食物都是成雙成對的,而且都是兩面,相對,或者相反,人也一樣,我們塑造一個電影角色,要豐滿,不是那個豐滿哈,是真實,影像不用說,大部分都得像個人,要有性格,有個人習慣,更重要的是要有靈魂。這個有點難,他自己也不知道怎麼看上去要有靈魂,隻有看完電影,觀衆心裡有數。
馬雲前一段說自己的事哈,指揮那個事,本來是趕鴨子上架,被專業人士給教導了一下,還有最近大家都在聊摘文化,大概就是說王子把沉睡的公主吻醒了是犯罪行為,之類的,有點像古說新意,或者斷章取義,從一個角度能體現這樣做的人知識的淵博,經驗老道,但是我的感受也許以後不會再有童話了。馬雲後來說,作為商人能讓人家相信太難了,得做很多年,可以有人願意出錢買你賬,這樣還不能出錯,一旦出了一個小錯,你多年的努力可能就白費了,
還有一個故事,我特喜歡,阿城給我上課,我就去了那一次,記住了一個故事,一個人在懸崖邊挂着,手裡一把救命稻草,下面是萬丈深淵還有一隻猛虎等着,粉身碎骨不說,骨頭渣也都不會剩下,這應該是絕望的極緻了,就在這時,一位僧人路過此處,“大師,大師我的恩師啊,謝天謝地您快救救我吧”僧人一看,呦,一把稻草,萬丈深淵,還有老虎,“嗯,你可信我”?這哥們兒是沒辦法跪,多想千恩萬謝,“我一百個信啊!”僧人說“放手”。
這個故事讓我思考多年,我是2007年聽的,後來查了一些資料,本來是禅宗公案裡的故事。其實很簡單,信仰就是這樣的,你信了,就會有改變,當時阿城怎麼解釋的我忘了,大概是你放手的那一刹那,這一切都不存在了,也就是沒有了懸崖沒有猛虎,當然也沒有救命稻草,那一切就迎刃而解了,這個如果被摘文化解讀一下也是了得了哈。
泰國導演叫阿彼查邦,維拉斯哈古。他說自己的電影實在傳達一種感受,他的父母是醫生,他特别想把小時候相信的東西用成年人的世界觀再一次傳達出來并讓人相信。小時候我們相信那些童話,星星可以摘下來,我能像魚一樣遊,我就在不會遊泳的情況下跳到渾濁的河裡過,幸運的是我還活着,站起來我全身是血,回去又挨了一頓毒打。大家也可以回想,在座哪位童年的夢想是做醫生?
多年以後,當我想起電影這個詞的時候會想起今天一個冬天坐在這裡的感受。你還會相信嗎?

我們的語言非常單複雜,發聲,文字,肢體,眼神,電影還有視聽語言,
動物不一樣,起碼我們現在看是不一樣甚至無法正面溝通,
研究顯示,很多動物的感知高于人類,比如章魚,有概念思維 所有那個外星人是章魚的樣子,可以分腦思考,獲取信息是立體的,立體思維,
蜥蜴對味道的感知也是立體的,舌頭可以判斷氣味來源,方向,還有将去哪裡,經過了多久。

“我們可以證明,人的一萬億腦細胞當中的每一個細胞可能産生的連接數為1 後面加28個零……這意味着,人腦當中可能的連接總數,如果寫下來的話,其長度将為1 後面加上1050萬千米長的零!”……“神經生理學家的研究告訴我們,即使你的大腦在100年的時間裡,每秒鐘輸入10條數據(每條數據是一個簡單單詞),那僅僅占大腦儲量的不到1/10。”(文字來自網絡文章“思維導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圖片來自網絡

圖片來自網絡
散點透視是中國文化裡最重要的形式,可惜我們現在退化了,而且英國畫家大衛霍克尼在利用這種方式強化自己的作品,是的這個概念在流逝,概念時間和概念空間 思維的維度 。
再用散點透視看電影《降臨》你可能可以看懂“七文》。
說了一堆,主任和很多朋友都說館長的文字都有點長,館長會盡快學習一種既言簡意赅又有深度思考的文字表達方式,我們對時間的把控在不斷變化,對自己也是一樣嗎?每一次思考和交流都是觸不可及的,正是因為這些觸不可及才有對更多的觸不可及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