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Cinephilia)之于我的意義,乃是一種涵蓋了對電影、電影導演、影評人以及觀影者的愛。——安托萬·德巴克

以文字紀念vansant ruan,感謝他帶我進入迷影之門,迷影精神永存!

原文出自:《電影手冊》439期-1991年1月刊

原文标題:你不可死【Tu ne mourras point】

原文作者:Nicolas Saada

...
《我聘請了職業殺手》 阿基·考裡斯馬基(圖源《電影手冊》正文)

譯文如下:

通過這部電影,考裡斯馬基證明了他可能是當今電影界中最珍貴的存在之一。他用确鑿的方式展現了現代電影仍然可以充滿活力、簡潔明快,既與時俱進,又不随波逐流。

有人指責考裡斯馬基矯揉造作,但相較于這部新片,這一指責顯得頗為武斷。因為矯揉造作通常意味着藝術家和其人物之間存在距離感,人物為了滿足美學需求而被簡化為單純的符号。然而,考裡斯馬基的人物并非那些命運未蔔、被社會抛棄的“工人階級主人公”原型,而是在電影中通過導演動人的視角存在的被遺忘者:從這個角度看,可以将考裡斯馬基與基耶斯洛夫斯基相提并論。影片叙事同樣簡潔,體現出一種節制:一名辦公室員工亨利被解雇。在絕望的極點,他聘請了一名職業殺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當“愛情”以一位玫瑰花女銷售員的身份出現在他生命中時,他又改變了主意。然而,與波蘭導演不同的是,考裡斯馬基并未封閉叙事: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中,一切都是嚴格命定的,而在考裡斯馬基的作品中,一切都有可能。

...

那麼,我們可以将這個小故事視為導演對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誡》的回應嗎?或許可以:其中有社會問題、絕望,還有一種隐晦的幽默。影片還展現了一種極為純淨的風格,有人将其與某種“後布列松主義”聯系在一起,這或許是由于使用了類似《扒手》中的固定鏡頭。這種固定鏡頭的使用更讓人想到默片:簡潔凝練的鏡頭可用一句話概括,比如“亨利被解雇了”“亨利想自殺”等。甚至可以去掉電影中的對白——本來就很少——而用字幕代替。因此,考裡斯馬基的主要關注點是為觀衆呈現一部人人都能理解的電影:他重拾了格裡菲斯的夢想(“電影作為一種通用語言”【譯者注:《認識電影》中提及“格裡菲斯曾預言:電影在未來将成為一種人所共識的世界語言。如今,預言已然成真。”】)。這種電影的處理方式,既繼承了非常古老的傳統(比如早期的鎳币影院)同時又具有堅定的現代性,這着實令人欽佩。

...

亨利想要消失、結束自己的生命,但“由于他沒有勇氣”,于是決定将這個任務交給一位他聘請的職業殺手。起初,考裡斯馬基的鏡頭記錄下了亨利盡可能多的信息,包括他單調的日常生活:由讓-皮埃爾·利奧德【譯者注:衆所周知,出演《四百擊》開始的他早已成為“法國新浪潮”最為著名的面孔之一】飾演的這個角色立刻顯得動人:“我不想回法國,因為那裡沒有人愛我”,利奧德在影片一開始就這樣說道。很難不把這句話視為利奧德作為演員的自白。然而,這正是考裡斯馬基的優雅與敏感所在,這部影片從未回避利奧德的身份:而是将其視作一個全新(又有些迷失)的角色,同時又不忽視他作為一個人和演員的獨特性。這種對演員和角色的尊重是考裡斯馬基電影的核心(這讓人想起《火柴廠女工》中女主角那動人的面孔)。如今,很少有人能像考裡斯馬基那樣拍攝利奧德。沒有任何暗示或緻敬,角色迅速立體起來,顯得既幽默又感人。

...

一旦進入叙事的套路,考裡斯馬基就會盡全力阻止其發展:因此,他在同一叙事中混合了悲劇和喜劇元素。悲劇是源于故事的陰暗起點。喜劇則體現在角色(以及影片本身)對這種看似不可避免的套路的對抗。

《我聘請了職業殺手》可以說是這位導演最協調【harmonieux】的作品之一,他完美平衡了其電影中的兩條“脈絡”【veines】:現實主義風格(如《天堂孤影》《火柴廠女工》)和喜劇風格(如《卡拉馬利聯盟》《列甯格勒牛仔佂美記》)。因此,這部電影總是出人意料、讓觀衆措手不及,在觀衆預期悲劇的地方引入喜劇效果,反之亦然。有一場戲展示了埋伏着的殺手,他手握左輪手槍,突然一陣無法控制的咳嗽發作,他拿出一塊手帕捂住嘴,在拿開後發現上面沾滿了血迹;他把手帕折好,放進了口袋。這個本該去殺死另一個人(而他不再想死去)的男人,卻宣判了自己的死刑:幾秒鐘前的荒誕情境,突然轉變為一場悲劇。其他細節(比如殺手有一個女兒)不斷調整電影可能的走向。

最終,考裡斯馬基在每部電影中努力描繪的,不正是這種對生活的印象——那些仿佛從角色身上悄悄“偷走”的生命片段嗎?不要誤解:考裡斯馬基的冷漠隻是表面現象。他對精準拍攝的追求,并未将他禁锢在虛僞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e】中:詩意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多虧瑪格麗特(瑪吉·克拉克飾演)這個角色,她仿佛是直接從安徒生童話中走來的人物。

...

在所謂“歐洲”電影逐漸令人擔憂的當下,芬蘭導演考裡斯馬基依然保持他獨有的風格:盡管使用了法國和英國的演員陣容并在倫敦拍攝,但他依然捕捉到了英國首都全部的奇異與美麗之處:那陰暗的街道、碼頭和陰森的城市區域。他的視角幸而沒有沾染那刻意追求的風景化表達,而是捕捉了北歐那份憂郁,同時又不抛棄其内在活力(例如片中喬·斯特拉默在酒吧舉辦小型演唱會的美妙場景)。

《我聘請了職業殺手》向我們展示了生活仍然是最令人難以置信且最激動人心的劇本:這也正是這部影片的魅力所在,考裡斯馬基拒絕了故事情節中可能産生的過于程式化的套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幽默感的“第十一誡”:一條應被字面理解的“你不可死”的誡命【譯者注:《聖經》中上帝向以色列民族頒布的十條誡命;也呼應基耶斯洛夫斯基導演的十段短片《十誡》】。于是,電影最終以一段愛情故事收尾,并且這段愛情看起來不會是短暫的。《升空号》的導演為我們帶來了他最美麗的電影之一。

【FIN】

往期阿基·考裡斯馬基相關《電影手冊》譯文:

《電影手冊》407期:評《天堂孤影》(1986)《電影手冊》413期:評《王子複仇新記》(1988)《電影手冊》423期:評《升空号》(1989)《電影手冊》431~432期:評《火柴廠女工》(1990)《電影手冊》434期:評《列甯格勒牛仔征美記》(1989)《電影手冊》801期:評《枯葉》(2023)《電影手冊》801期:采訪吉姆·賈木許(關于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