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個人打分與本篇影評無關)

原文出自:《電影手冊》413期-1988年11月刊

原文标題:貪婪家族,兒子【FAMILLE GRIPPE-SOU, LE FILS】

原文作者:Frédéric Strauss

譯文首發:公衆号“遠洋孤島”

...
《王子複仇新記》 阿基·考裡斯馬基(圖源《電影手冊》正文)

譯文如下:

在一片冰冷清澈的表面之下,《王子複仇新記》隐藏着一位導演【metteur en scène】危險而非道德的注視,就像片中的角色一樣戴着面具前行。确實,阿基·考裡斯馬基這部新作與幾個月前《天堂孤影》揭示給我們的世界全然不同。曾經充滿詩意的孤寂氛圍,曾經脆弱而真實的情感,如今被一個由腐敗殘忍的騙子所組成的物質主義社會所取代。雖然一位導演在其職業生涯中為展現新角色而進行轉變并不罕見,但阿基·考裡斯馬基改編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計劃卻讓人感到是一次毫無保障的徹底轉變:除了不同的基調,《王子複仇新記》還面對着一個充滿戲劇轉折的故事,與這位芬蘭導演松散【informels】而細膩【intimistes】的劇本風格相比,這幾乎是一次違反本性的嘗試。如今正是阿基·考裡斯馬基開始被稱為作者之時,他卻故意選擇出人意料而非固化自己的形象,這顯然表明了一種鮮明的态度,即很少有年輕導演敢于挑戰的風險:一種不拘一格又不受約束的創作自由。可以斷言,這種冒險是成功的,而《王子複仇新記》也因此帶來了極為愉悅的驚喜。

影片立馬就讓人感到愉悅的是,它在忠實于莎士比亞原著複雜情節的同時,在戲劇闡述中所展現的自由。在這裡,哈姆雷特是一個失去父親的富二代,他身處赫爾辛基一個權貴财團中,而這些人的犯罪陰謀不再是争奪丹麥王位【譯者注:莎士比亞戲劇中,叔叔克勞狄斯謀害哈姆雷特的父親而篡取丹麥王位】,而是更為卑劣地為了芬蘭馬克【譯者注:芬蘭于1861年至2002年間歐元流通前使用的法定貨币】。作為唯一稍顯令人同情的角色,哈姆雷特試圖揭露可怕的克勞斯(他已繼承被謀殺的董事長之位)及其殺手團夥。一些多多少少可辨認的名字呼應了原著(波洛涅斯【譯者注:原著中的禦前大臣、奧菲莉娅的父親】,哈姆雷特的母親喬特魯德,奧菲利娅,以及哈姆雷特父親之名:鬼魂),仿佛在輕聲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改變,曆史總是在重演,權力始終掌握在貪婪的人手中。在這些經典角色中,我們看到阿基·考裡斯馬基演員們的臉龐(許多人都帶有那種傷痕累累且略顯悲傷的神情,仿佛代表着陷入危機世界中的普通公民),讓人有一種奇怪而隐秘的現實主義之感——這種感覺如同影片精緻的美學風格(璀璨的印象派黑白、華麗的幾何式構圖),掩蓋了肮髒的秘密交易。

...

無疑,《王子複仇新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它賦予莎士比亞悲劇的當代視角。而值得一提的是,快速回顧原著就會發現,這位導演并未采取完全(因此也顯得懶惰)反傳統的視角來重新演繹它。

阿基·考裡斯馬基為這一老套的改編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而更好地颠覆了其限制)。在讀到上一期Bérénice Reynaud文章【譯者注:《電影手冊》412期關于多倫多電影節的文章《作為第二天性的迷影》】并得知《王子複仇新記》劇本寫得非常迅速時,我并不感到驚訝,因為這部電影充滿了一種強烈的即興創作感,它重新塑造了這部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從中抓取了一些獨特的寫作風格或情節而影像化呈現給觀衆。例如,奧菲莉娅關于哈姆雷特的一句台詞(“他握住我的手腕緊緊不放,拉直了手臂向後退立,用他的另一隻手這樣遮在他的額角上,一眼不眨地瞧着我的臉,好像要把它臨摹下來似的。這樣經過了好久的時間。”【譯者注:采用朱生豪譯文】)在影片中變成了一場無聲而美麗的場景,但完全遵循原著台詞來呈現。相反,對于行動的遵循有時會冷不丁地偏離,突然冒出一些不合時宜的台詞,巧妙打破了人們所熟悉場景的學院派風格:當哈姆雷特第一次遇見父親鬼魂時,父親正準備詳述他需要為不公平之事去複仇,但哈姆雷特果斷且認真地打斷了他:“快點說,我不想錯過晚餐。”同樣值得一提的是,考裡斯馬基通過這種幽默的改編手法,更新了古典戲劇中最過時的舞台指示語之一——獨白,即通常在對話中突然插入一句隻有觀衆能聽到的台詞。而阿基·考裡斯馬基為這種戲劇傳統找到了一個更為真實的替代方案:在哈姆雷特與波洛涅斯交談之前,波洛涅斯建議克勞斯在監控畫面上觀看這場戲,然後波洛涅斯面對攝像畫面獨白稱哈姆雷特已經瘋了。這個靈感為《王子複仇新記》注入了旁觀者的注釋(這種“老大哥在看着你”的元素貫穿全片),并增強了影片的神秘感,這不僅與正在發生之事的神秘(鬼魂與謀殺者的互動)有關,還與那些不為人知的事物有關:首先是金錢,以及阿基·考裡斯馬基悄然在莎士比亞戲劇中尋找屬于自己的位置。

...

然而,阿基·考裡斯馬基從不會事先決定任何事情。他通過一些精心設計的細節來解讀《哈姆雷特》的文本,同時又使用一些奇特的字幕來呼應,這些字幕過于強調劇情行動(如“哈姆雷特變得憂郁”)甚至削弱了戲劇張力(例如哈姆雷特母親因喝下本該毒死哈姆雷特的毒藥而死亡的場景,字幕提前告知觀衆“一個悲劇性的錯誤”)。阿基·考裡斯馬基故意去掉了影片中的激情,因為他并不想假裝自己對接下來的事情一無所知。更重要的是,《哈姆雷特》中角色的憤世嫉俗隻能以冷靜的方式呈現(正如莎士比亞劇本中那場經典的戲劇場景——謀殺者應哈姆雷特的邀請來觀看一場戲劇,劇中再現了其罪行。阿基·考裡斯馬基保留了這個場景,但将其意義擴展到了整部影片的結構)。考裡斯馬基并不喜歡這些角色,就像他同樣不喜歡他們那種為一己之私而進行的卑劣謀殺(在他的電影中确實也有殺手存在,但他們總是為微不足道的理由而殺人)。也正因如此,他在處理謀殺戲時顯得有些不自然,他以漫畫的方式處理這些場景,賦予一種諷刺與消極的幽默感,間接為整部電影帶來一種深沉的基調(盡管這些場景本身沒有太強的說服力)。在影片中排布的所有死亡場景中,唯有奧菲莉娅的死是不帶諷刺意味且令人感動的。她在一間悲涼的浴室中自殺,與莎士比亞原著中前拉斐爾派式的自然環境相比,足以說明在《王子複仇新記》所構建的鋼筋混凝土世界裡,既沒有自然【nature】(代表着自由的概念),也沒有自然之物【naturel】(代表着情感的真誠)。阿基·考裡斯馬基在他的場面調度中植入的這種幽閉恐懼感令人欽佩。

...
...

随着影片劇情的推進和接連不斷的謀殺,哈姆雷特家族的資本主義大宅逐漸走向衰敗。這個主題可能源自黑色電影【film noir】(我們會發現音樂也暗示了這點,但顯然警察無法控制這種操縱一切的權力),或者更确切說源自恐怖電影——這是最合理的解釋,它概括了整部電影中揮之不去的邪惡之謎。

...

我本不該透露阿基·考裡斯馬基是如何揭示權力的恐怖秘密,因為這是電影中最精彩的時刻之一。但這個結局反轉實在太絕妙了,我不得不提。當所有殺手都被消滅、正義得到伸張時,哈姆雷特向他的司機兼唯一的朋友坦白:真正殺死他父親的不是克勞斯而是他自己。通過這種方式,阿基·考裡斯馬基徹底了結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但更重要的是,他冒險進入罕見的“非道德”電影領域,在那裡,影像被賦予了撒謊的權利。通過長時間為罪犯哈姆雷特開脫,他父親的鬼魂形象開啟了懷疑的局面。在《王子複仇新記》複雜的商業陰謀中,阿基·考裡斯馬基讓一個被操縱的鬼魂形象獨自存在,并讓我們誤入歧途:權力始于注視。然而,正因為哈姆雷特的虛僞,最終他被自己的司機殺死——而這個在影片近末處離開大宅的小員工,才是真正典型的考裡斯馬基式角色:他有一個女朋友(一個不太漂亮也不太有趣的女仆人),他揭露了所有虛僞,并選擇了自由。他可以像《天堂孤影》中的情侶那樣去往别處,而他留下了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

...

往期阿基·考裡斯馬基相關文章:

《電影手冊》407期:評《天堂孤影》(1986,阿基·考裡斯馬基)《電影手冊》801期:評《枯葉》(2023,阿基·考裡斯馬基)《電影手冊》801期:采訪吉姆·賈木許(關于阿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