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的個人打分與本篇影評無關)
譯文首發:公衆号“遠洋孤島”
原文出自:《電影手冊》306期-1979年12月刊
原文作者:Charles Tesson

譯文如下:
與《異形》這類大制作電影的高水準相比,盡管B級片常常令人失望,但偶爾也會帶來驚喜(雖然很少)。即使這些驚喜應當有所保留,但也不該被忽視。
有種名為銀屑病【psoriasis】的皮膚病,其特征是在情緒劇烈波動後爆發皮疹。《靈嬰》基于這一情境的可信性,充分挖掘其虛構的可能性。在治療過程中,拉格蘭醫生引導患者分娩出一種仇恨【haine】,這種仇恨随後表現為皮膚紅斑(心理原生質【psychoprotoplasmes】)。至于那位年輕母親遭受父母長期毆打所積累的仇恨,以一個體外發育胎兒的形式得以具象化。這個由她在夢境時刻釋放全部憤怒而誕生的孩子,将會用錘子殺死父母!

盡管這些生物數量不斷增加,但其擴散的威脅迅速消退,變成一個嚴格局限的事件(一個複仇、清算的故事),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家庭故事。電影中的這些生物——那些裹得嚴嚴實實并戴着面具的嬰兒——并不顯得特别吓人。真正恐怖的,是母親的動機和她的怨恨【rancœur】,是親子之間的暴力關系,這些元素讓這部“親密”劇變得真正恐怖。這種畸變特性【monstruosité】并非源自一種最終被接受的遺傳缺陷,而是相反由人類自身分泌、長期孕育、強烈渴望的緩慢增生。這裡的畸變特性僅僅是為了達成目的而存在。它見證了一場沖突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而推動一切的正是怨憤【ressentiment】。最終,那(中性且無意義的)光滑、完美的身體被遺棄,因為它們沒有融入任何家庭關系,也沒有涉及俄狄浦斯情結的糾纏。

通過影片結尾孩子手臂上出現的幾顆膿疱,經曆一段漫長的與母親相關内容的被動(難以理解的)記錄之後,一種反應逐漸顯現,其标志着一段痛苦排異階段的開始。盡管這一機制相當簡單(一個痛苦難以消化的故事),但它的優點在于明确可見,也就是說,它幾乎不給想象力留下空間,從而避免那種污穢、無形的他者吞噬每一幀畫面。恐怖并非源自某種必須驅逐的深層隐秘恐懼,而是——無論對母親還是孩子而言——源自一場緩慢醞釀的複仇,并且這場複仇将被冷酷而堅定地執行。簡而言之,我們清楚母女倆都能從這片難以界定的地帶汲取力量——在這裡,情感和欲望始終可能轉化為行動,哪怕這一轉化有多麼艱難。正是在這個有限卻鮮有人涉足的領域,影片展開了其論述。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