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内外口碑好到爆炸的《銀翼殺手2049》票房撲街了,制作成本高達1.5億美元,但全球票房僅2.4億美元,甚至一度難敵口碑撲街的《全球風暴》,不過,這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導演維倫紐瓦延續了上一部的賽博朋克風格和廢土美學,繼續探讨着人工智能和人類存在本身的哲學命題,從電影藝術價值上來講,堪稱經典。但時間太長、風格太陰暗、節奏太慢、劇情灰晦澀難懂等問題都成了這部電影的票房硬傷。成全了藝術價值,卻丢掉了商業價值。

有人說《銀翼殺手2049》的票房撲街是因為這屆觀衆太差了,但事實上,作為一部小衆的文藝科幻片,《銀翼殺手2049》的題材和高門檻就已經注定了其票房體量不會太大。

《銀翼殺手》票房撲街有錯嗎?不,神作賣了高票房才可恥

1982年的《銀翼殺手》無疑是科幻片史上的經典,賽博朋克風格的構建,廢土美學的沖擊,人的存在意義與人工智能的終極思考,前衛和悲情的哲學思辨,使其成為一代科幻電影範本。35年後,其續集《銀翼殺手2049》來襲,備受影迷期待。

但口碑評價雖然高到爆表,票房卻愁雲慘淡。在北美,《銀翼殺手2049》IMDb8.5分、爛番茄新鮮度曾一度高達97%,在評分嚴格的Metacritic上都有83分,但上映三周累計票房隻有7000多萬美元,全球票房也僅有2.4億美元。

在購票才能評分的貓眼上,《銀翼殺手2049》的評分甚至都不如畢導的《逐夢演藝圈》。豆瓣一直是文藝青年的聚集地,似乎貓眼比豆瓣更能代表普羅大衆對一部電影的認可程度,但這說明《銀翼殺手2049》真的爛嗎?并非。

《銀翼殺手2049》是導演維倫紐瓦與攝影師羅傑繼《囚徒》與《邊境殺手》之後第三次合作,在羅傑對光線、剪影的絕妙應用下,影片在冷暖色調間不斷轉換,藍黑色的雨夜,陰冷的街道,橙黃色的廢土世界,整個影片充滿着迷離感與末世恐慌,男主角高司令隻身一人,在荒誕與絕美之境中探秘,堪稱神作。

雖在電影美學和故事主旨上非常出色,但《銀翼殺手2049》票房還是難敵口碑崩塌的《全球風暴》,隻因《銀翼殺手2049》是一部門檻太高的電影,你以為它是商業大片,其實它是嚴肅的文藝科幻片。

盡管号稱與第一部完全獨立,但《銀翼殺手》注定是一部影迷電影,複制人、銀翼殺手、記憶實驗室、華萊士公司等核心人物和劇情的理解需要前作支持,賽格朋克風格與廢土美學的欣賞也要有前作鋪墊,這對大多數觀衆來說并不友好。

此外,沉悶,節奏慢、故事核心太散漫的影片幾乎就是票房殺手,而這幾點《銀翼殺手2049》全中。在故事開頭交代了追捕複制人的信息後,影片叙事并沒有跌宕起伏地展開,維倫紐瓦一貫的慢叙事下,大量鏡頭時間用來鋪展詩意又鬼魅的未來世界。

作為近幾年院線最長的電影,《銀翼殺手2049》有162分鐘,對觀衆來說,隻有跟着維倫紐瓦走進未來世界,沉浸其中,才能漸入佳境。但全片高潮和動作戲的缺乏,使其喪失了諸如超級英雄拯救世界的勁爆感,很容易讓觀衆興趣索然。而在宣傳中很多觀衆都以為這是一部複制人大軍與人類大戰的大片,但事實上并非如此,所謂複制人大軍也就二十來人。

《銀翼殺手2049》太神作了,導演幾乎沒有考慮就抛棄了爆米花觀衆,但《全球風暴》卻在兢兢業業地讨好爆米花觀衆和中國市場。不管是美國政治角力的背景構建,還是大制作的災難特效,好萊塢流水線的劇情,為拿下海外市場戲份超多的吳彥祖,《全球風暴》都有理由在國内成為一個小爆款。

最為緻命的是相比《全球風暴》,《銀翼殺手2049》太嚴肅了,根本和爆米花向的娛樂性搭不上邊。雖然《全球風暴》和《銀翼殺手2049》都可以說有講述災難,但《全球風暴》更娛樂化更友好,沒有什麼燒腦劇情,為吳彥祖打CAll,拯救世界普天同慶。

但《銀翼殺手2049》不同,它固執地探讨着人類和人工智能的命題。拷問着我是誰?人何而為人?人和複制人的區别與界限在哪裡?生存之意義到底是真實還是虛無等問題。但這些哲學的思辨注定是留給少數人的,太超前、也太抽象了,這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意味着乏味和無趣。

口碑好壞與票房體量壓根沒關系,這個鍋“垃圾觀衆”不背

有人認為,《銀翼殺手2049》是毀在了最差的一代觀衆手上,評分8.5分,未來的影史經典,但就因觀衆的不買賬,票房才這麼慘淡,而口碑撲街的《全球風暴》現在卻拿到了高出《銀翼殺手2049》近5倍的票房。

顯然觀衆對《全球風暴》的滿意度也不高,觀衆仍一邊看一邊罵,二三星差評一地,但它還是比口碑好的《銀翼殺手2049》賣座。事實上,這也證明了口碑對電影票房的助力并不大。

題材決定一部電影的票房體量,口碑對其影響甚微。口碑對于票房的作用,首先是體現在上座率上,但是,口碑隻跟票房的趨勢走形有關系,跟票房的體量沒有關系。統計數據顯示,豆瓣評分在5.5分-7.5分之間,票房受評分影響的坡度是很小的,在這個階段的電影,評分多一分少一分對于它的最終票房影響不是特别大。

而至于影評人的高分就更沒什麼用了。影評人向來對票房沒有什麼貢獻,隻有當主創處理方在影片失敗的時候,才需要影評,有個慰藉自己的東西或者發洩的渠道。

同可以稱是科幻巨制,但《銀翼殺手2049》本質上還是一部小衆的文藝片,而《全球風暴》則是一部好萊塢流水線制作出的标準商業片。縱使對人性、生命、社會等有萬般縱深思考,但藝術性偏強的電影往往很難賣座,比如國外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敦刻爾克》,國内的《聶隐娘》《羅曼蒂克消亡史》等,這些影片皆有深度,但票房均不給力,藝術片反商業化的元素,注定其本身就不具備二三十億的票房體量。

高票房還是被娛樂性偏強的爆米花大片牢牢鎖定着。比如今年的引進大片《金剛:骷顱島》《速度與激情8》,國産喜劇片《功夫瑜伽》、《羞羞的鐵拳》等雖藝術性不高,也沒有太強的深度,但均斬獲了十億以上的票房。

事實上,文藝片不管是在北美還是在内地,都非市場主流。拍文藝片出身的維倫紐瓦之前的幾部影片基本就沒有大賣的,《降臨》全球2.03億美元票房,《邊境殺手》全球8487萬美元的票房,都驗證了大多藝術片叫好不叫座的鐵律。

那麼藝術片市場行情不好是因為這一屆觀衆太差了嗎?馮小剛曾說過,爛片大行其道是因為垃圾觀衆太多。他在今年的上海電影節上就怒怼觀衆:“生産很多垃圾電影是觀衆最愛說的話,那是不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衆,才形成了這麼多垃圾電影?”

但《銀翼殺手2049》票房撲街的鍋,甩給觀衆是不對的。在該片的用戶畫像中,受衆年齡比例25歲之下的年齡占比僅有36%,其餘皆是25歲之上的觀衆;在教育程度中,本科以上占比高達64.8%,在活躍城區中,一二線城市占據占據60.2%。可以看出,不管是年齡要求還是學曆要求,這都不是一部合家歡的電影,觀影門檻相對較高。

《銀翼殺手2049》不像《全球風暴》一樣将故事簡單粗暴地呈現,模闆式地拯救世界,它是一部過于燒腦的電影,黑色風格、存在主義、表現主義等手法融為一體,有的地方甚至連資深影迷也難以理解,這樣一部電影,對于大多數觀衆來說太過陽春白雪。

對導演維倫紐瓦來說,《銀翼殺手2049》追求的是影片的藝術性,抛棄好萊塢大片的套路、反爆米花,成就一部神作,但也意味着他放棄了影片的商業價值。

那麼,對于觀衆來說,同樣有拒絕為這樣一部晦澀難懂的電影買單的權利。有人覺得漸入佳境,有人覺得枯燥無味;有人覺得配樂蕩氣回腸,有人覺得聒噪吵鬧;有人留戀悲情又覺醒的抽象,但有些人稀罕吳彥祖的美顔,不能道德綁架觀衆,也沒有高下之分。

藝術封神,商業失利,說白了是《銀翼殺手2049》自己的屬性注定的。延續第一部票房的失敗,但第一部曆經大浪淘沙後被奉為了一代經典,《銀翼殺手2049》或許也會如此。對它來說,最終的價值反饋并非院線票房,而是千錘百煉後留名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