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虛此行》首先這個片名起的不錯,片中的聞善的确就是在每一段悼詞經曆裡都有不同的收獲。

影片的影調變化很少,基本上都是加了菲林濾鏡似的灰調。再加上影片整體的慢節奏定會讓大部分觀衆陷入“困”境。再從故事選擇的叙事手法出發,影片采取穿插式的叙事手法,全片都是圍繞聞善寫悼詞而與不同社會身份的人打交道展開的,這種叙事手法可以說非常樸實無華。影片選取的題材與叙事視角的确不錯,但卻又太過闆正,使得影片沒有情節的高低起伏,而導演對于人物的設定也很沖動,同時又有點不現實,一個寫悼詞的人真的能活成一個寫散文詩的?真的有那麼多人來交代他人代寫自己最熟悉的親友的悼詞嗎?

導演想借助聞善這個角色來表達自己對于社會萬千事态的态度這可以理解,但這種人物的塑造放在生活中未必成立,他真的可以是一個研究生出身卻在北京沒有機會的沒落編劇,兼職寫寫悼詞什麼的,而他的觀察日記也同樣可以作為影片中一些經曆的職業背景,所以單單以 為他人寫悼詞為角色定位,這種方式真的就是悼詞版深夜食堂,一家餐廳的老闆兼廚師,的确可以無時無刻與形形色色的顧客進行談心。像《入殓師》真切體會到生離死别的百态。但寫悼詞這種人設的确略顯單薄,很難立得住腳。

如果說導演能夠完善這些缺陷,那麼故事的豐富程度與社會各色人們打交道的情節安排就會更加豐滿,且可以使篇幅更加舒展。影片的亮點也挺多:尤其是穿插的不同情節的人們,對于逝者的人文關懷理念,充滿理想的社會打工者們,有着家庭矛盾卻依舊心系彼此的兄妹,積極向上的抗癌老人,尋求一家團圓的懂事孩童,對素未謀面的網友關心的感性女青年……這些角色的塑造都是來之不易的,但每一段經曆完全可以再更加深入,想要表達的太滿,卻又無法過度開展,某種意義上是約束了篇幅容量。

吳磊這個角色,其實在影片很早就容易猜出是一個不存在的虛構人物。他作為聞善沒有完善的劇作人物,更多是為了讓觀衆深入聞善的内心,雖然是一個工具人但還是有創意在裡面的,就像每個人心中的影子那般。

影片中的語畫蒙太奇也是不常規的。影片多次采取外閃回的方式,将聞善與客戶之間的交流及聞善的思考進行平行叙事,且利用微信語音的方式,将每一客戶的背景與情節進行交代與擴展,部分第三人稱呈現的人聲閃回也作為聞善的心理蒙太奇,體現角色的思考。

最後就是要說《不虛此行》的确很有作者性。但就是因為導演想要表達的觀點太多,使得影片節奏該慢不慢,該快又不能快。大量充滿哲理性與伏筆的台詞還是值得細細品味,但好台詞堆砌太多也會過于主觀。畢竟電影台詞有時看似不無道理,但也僅僅是導演的自我感動,而那些具有共勉性質的台詞才真的能夠成為代入觀衆自身情緒的最好工具。

導演值得再期待一下。她也應當像影片中的聞善那樣再多去觀察生活,以填補人物的設定缺陷,讓人物在獨特視角中更加靈活,而不是扯線木偶。沒有社會經驗的積累,一個導演再有才華也是華而不實的。

...
影片《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