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大假前最後一個工作日,我打算下班以後去看場電影,放松一下心情。在事先沒有做任何功課的情況下,我憑第一印象就選擇了國産大片《蛟龍行動》。
以我比較豐富的觀影經驗,跟某某行動沾邊的電影應該不會差到哪兒去。比如前些年上映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票房收入和豆瓣評分也很高。
回想去年這個時候,偌大的巨幕廳隻有我一個觀衆,我心裡就美滋滋的,滿以為今年的影院還是那麼冷清,可以繼續享受包場待遇。但我的幻想很快破滅,影院的IMAX廳從第一排到最後一排都坐滿了人,比單位包場看紅色電影的人氣還高。
我已經記不起來上次和好幾百人坐在一起看電影是啥時候的事了,隻感覺空調效果比平時好太多,熱得連外套都穿不住。幸好電影的觀賞性強,不僅現代(未來)戰争使用的高科技裝備讓人目不暇接,而且深海作戰的場面非常具有視覺沖擊力,再加上情節簡單,節奏緊湊(自帶1.5倍速),人物關系并不複雜,即便片長接近150分鐘,也沒有太難熬的感覺。
作為軍事題材的動作片,影片的不足之處同樣明顯。盡管主創團隊是同一撥人,但影片和《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相比,務虛的色彩偏濃,角色塑造缺乏立體感,人物性格特征較為單一和模式化,不少地方都是強行煽情,很難讓人與之共情。
最典型的場面是“龍鲸号”核潛艇受到撞擊後,後艙起火,冷卻系統失調,部分官兵受傷。而艇長在危急時刻卻吹起了口琴,以此鼓勵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戰勝眼前的困難。大家也确實像打了雞血一樣,熱血沸騰,各盡所能,終于使動力系統重新恢複正常,轉危為安。
這種場景設置着實讓人目瞪口呆,口琴居然能夠當沖鋒号用,編劇也太有想象力了吧。好萊塢的科幻電影都做不到如此程度的超現實主義發揮,講神話的魔幻電影估計可以試一下。
也許是沒有真實事件支撐的緣故,影片的故事性明顯偏弱,情節編排較為生硬。很多看着眼熟的演員不過是昙花一現,甚至連一句台詞都沒有。因為出場人物太多,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就算每個人剛出場時,名字、職務都顯示在大銀幕上,我還是會張冠李戴,把名字弄混。
并且這部影片充滿濃濃的重工業氣息,科技與科幻完美結合在一起,恐怕隻有軍迷們分得清楚,哪些武器裝備是現在能夠造出來的,哪些武器裝備在未來都不一定造得出來。
比如蛟龍突擊隊剛接到任務時,身背帶“翅膀”的噴氣式裝置像超人一樣從甲闆起飛的鏡頭,實在過于驚豔。而去年在珠海航展上亮相的國産單兵飛行器,演示者必須站在專用的飛行滑闆上才能飛出去。和突擊隊員們在海空之間自由翺翔相比,後者顯然更輕松自然,更有科技含量。當然,這也可能屬于某種需要在未來才能制造出來的科幻産品,而不是已經實現量産的科技産品。
又比如外國叛軍使用的機器狗也是影片一大亮點,不僅行動自如,攻守靈活,而且射擊精準度高,殺傷力強。光看外形的話,它和珠海航展上的機器狼區别不是很大,隻不過裝備更加複雜,就像後者的升級叠代版。
影片中的核潛艇、魚雷想必也是虛實結合的産物,它們的外形和結構都比我在軍事網站上看到的同類型裝備複雜得多,至于作戰性能有沒有影片所展示的那樣強大,軍迷們應該比我更清楚。好在影片沒有設置具體的背景時間,隻有“未來”這一個模糊說法,算是給自己留足了創作和發揮的空間。
總的來說,這部主旋律影片相當硬核,全程高能,在展示國防實力和文化實力方面不遺餘力。演員陣容也很豪華,人和武器都是高顔值、大能量,又酷又炫。除了和武器裝備有關的專業術語,影片中沒有更多費腦子的地方,完全能夠滿足觀衆看熱鬧或者看門道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視聽效果一流,爆炸聲音震耳欲聾,血肉橫飛的場面清晰逼真,既考驗耳朵的耐受性,又考驗心理承受能力。有高血壓、心髒病的人最好還是謹慎觀影,保重身體更重要。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要是這部影片能在歐美國家上映就更好了。偶爾用非戰争的手段秀一下肌肉,去震懾潛在的敵人,也是實力強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