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文裡不想太多講述電影風格和技巧,一句話,前一個小時柯汶利靈魂附體,張小斐還需努力。

全片實際内容大概93分鐘左右,當故事走到一個小時的時候,
影片進入了理論上的高潮戲份,前期的一切在這裡得到因果報應的時候。
張小斐扮演的葉攀,在這一刻墜入了阿鼻地獄,地獄裡的刀山火海此刻化作會場上的手機熒光和衆人的謾罵,刺入她的身體。

此刻一個特寫鏡頭,葉攀的鮮血流進了眼睛,她哭了,流出了血淚。
刻骨銘心之痛是對她的懲罰,也是謠言和民衆最恐怖的武器。
我坐在銀幕前的座位上看着,此刻的這部電影《惡意》,此刻的大銀幕仿佛彌漫出一股黑色的膠狀物,仿佛是克蘇魯的觸手,從大銀幕蔓延出來,具現化,從大銀幕慢吞吞的撲出來,展開了一團黑暗,想要包裹住坐在銀幕前的我,觀衆。
但而後,影片的效果就跟打開了場燈似的。
怎麼說呢——
濃情蜜意的時候來了公司的電話;
騎車下坡沒幾米到目的地了;
意猶未盡。
人在興奮的時刻突然戛然而止是什麼樣的感覺?
就是在這電影第60分鐘之後帶給觀衆的感受。
原本可以有一個即使智商不及電鋸驚魂,氛圍感也可以有模有樣模仿出來的結局。
原本可以看到罪人作繭自縛,無辜之人被殘害,旁觀者繼續置身事外的旁觀和散發真正的惡意。
我期待的最後30分鐘,本應該更瘋狂更惡毒更黑暗——
葉攀身敗名裂之時,知道了這是曾經試藥人事件的因果報應,但她不甘心,她陷入了輿論的漩渦,卻還要放掉一切善惡道德的束縛,争取坐在流量女王的寶座上。
晨晨成功為她父親複仇,但是并沒有釋懷,這世上的人都是共犯,每一個傳播流言的人都是在傳播惡意,她依舊陷在仇恨和憤怒中。
尤茜成為了流量的祭品,即使最後讓她活了下來,她仍然是發不了聲,無法正名,無法辯駁,即使最後歸于沉寂,這個惡母的标簽永遠也洗不掉。
最後也沒有靜靜地告别視頻,讓她的自殺動機成為永遠的遺憾,埋藏起來。

這部電影本應該是一部沒有救贖,沒有解脫,沒有悔悟,沒有真相的電影。
一個壞結局,就是一個好結局。
為什麼?
因為這部電影裡最大的惡,沒有得到懲罰,也沒有悔悟,沒有思索。
它以及在散發惡意,已經孜孜不倦,依舊以此為生,以此為樂。
就是普通人,這部電影裡真正的惡意之源。
講述社會輿論的電影,算上這部《惡意》,還有陳凱歌的《搜索》,忻钰坤的《熱搜》,都講述了輿論和悠悠衆口的力量。
但是出發點卻不一樣。
陳凱歌的《搜索》歸根到底,還是講述了一對、兩對愛人的故事,是愛情。
忻钰坤的《熱搜》裡,有真正的大BOSS,有一個純粹的、鮮明的惡人,那個強奸犯富翁,它依舊講述的是善惡沖突,講述一個大衛大戰歌利亞的騎士故事。
《惡意》講述的是普通人,這部電影裡的邪惡,是影片裡幾乎每一個普通人。
李悅在醫院的同事和領導、維修工、保潔員、網紅,甚至是圍觀的閑人。

都是這場悲劇的原罪持有者。
導演越是展現更多的普通人,越是讓他們生活在真實裡,這惡意就越可怕。
因為他們的動機都太真實了。
可能是因為嫉妒李悅護士的美貌,而诋毀;
可能是因為幾千的點贊紅心,而慫恿;
可能是因為無聊,而傳播;
可能是因為随大流,而跟帖。
越是普通的行為,就越能廣泛傳播,越是擴大,就越容易片面,越是片面就容易扭曲。
同時當視角對準普通人後,我們能感受到導演有意而為的加工,将所謂烏合之衆的理論具現化。
在影片中沒有所謂群衆的智慧,隻有愚昧,僅是幾張截了一半的照片,就讓所有人宛如群魔狂舞般的陷入了癫狂。

當善惡的矛頭一百八十度調轉的時候,竟無一人自問自己為何被誘導,自問自己的判斷是否錯誤了。
沒有思索,隻有盲從,盲從于自己的感性,盲從于大家,仿佛隻要在這個大集體裡,無論對錯,沒有對錯,沒有責任。
于是在《惡意》裡,從葉攀到尤倩,再到李悅,這些被卷入旋渦的人,沒有一個是真正的惡人,此時此刻民衆們變成了那惡。
影片中的這些可憐人被民衆的惡意裹挾着沉沒。
而民衆沒有一絲一毫的悔悟。
這部電影不該是這樣的,如果無法躲避,如果無法對抗,導演就應該讓他們也變成惡意的一份子,也許這才是最好的救贖。
不需要反思的世界不存在痛苦。
一個壞結局,就是一個好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