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這部是南京大屠殺題材同類影片中最好的一部,也是國内目前的電影工業水平下能拍出來的、最高水準的戰争片之一,雖然有一些細節存在邏輯漏洞,但全片立意和切入點非常高妙,瑕不掩瑜;家國情懷都依托故事的自然發展,沒有強行拔高和空談; 聚焦于挖掘和呈現人性,除蘇柳昌之外的每個角色都有完整的人物弧光,都刻畫得非常真實而立體,個體叙事完成度很高;對一些重要史實進行了高度臨境還原,比如日本少尉軍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百人斬”,比如河邊集中屠殺五萬人的慘案。
申奧的幾部作品我隻看過《孤注一擲》,感覺是不及格水平,沒想到這次幹了一票這麼大的,真是刮目相看。觀影一開始我還保持着警惕,在“審核”台詞、抓邏輯漏洞,但很快就不知不覺看進去了,中途好幾次流淚。
王傳君從藥神開始到孤注一擲,再到這部,一直在接這種站在灰色地帶的複雜角色,不得不說太适合他了,在這個賽道鮮有對手。
伊藤秀夫是全片所有人物中挖掘最深的角色,這個演員選得實在太好了!這麼厲害的演員是怎麼找到的?他一開始文質彬彬,甚至看起來天真爛漫,沒有開槍,讓觀衆誤以為他良心未泯,直到後面情節逐步展開,才一層層扒下了僞善的面具,暴露出内心深處令人惡寒的陰毒。
高葉也非常好,跟王傳君不相上下。其他幾個人比如金老闆也都不錯,群像塑造成功,最弱的就是劉昊然,眼神沒有變化。
有幾個情節堪稱神來之筆,一處是金老闆在照相館裡給大家切換影棚的背景布,愛國情懷自然而然湧出,終于不是那種喊口号、按頭硬愛了;還有一處是老闆照相時頗有人情味的那些家常與日軍暴行的蒙太奇交叉剪輯,真的可以封神!正是這兩段成就了本片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以我不多不少的觀影量來看,原創度也很高,這兩個創意點真應該單獨拎出來嘉獎。
結尾的設計跟《羅曼蒂克消亡史》有點像,落腳點側重于“複仇”,而不是“反戰”,感覺沒有邁出去、反而往回縮了一步,就是這一步讓它很難再往上跨一級,成為像《辛德勒的名單》、《鋼琴家》這樣的普世經典,無法升華,但個人也能夠理解,沉重壓抑的部分太多了,結尾需要一點“爽感”。
電影是反饋周期很長的、播種的藝術,在經曆寒冬、在市場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依然有人在堅持如此高标準的創作,我看到了電影人生生不息的信念感,向所有主創人員緻敬。
多餘的就不劇透了,非常推薦大家都去影院看這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