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9.2/9.1
受到多次推薦,被認為是布列松的集大成之作,一碗的top1,事實上所言非虛。
至此,布列松在我心中榮升為top2,目前前三分别為:塔可夫斯基,布列松,伯格曼。
簡評:
本片從第一幕開始就愛上了,全程的癡迷程度不亞于《扒手》。和《扒手》共同成為我最愛的布列松兩部-分别是手心手背。(巧的是黑澤明的兩部手心手背-《生之欲》、《七武士》都是豆瓣9.3分,布列松的兩部則都是8.3分)
本片的結構更宏大、涉及問題面更廣,而且更多影射外部的世界,作為外篇。
《扒手》則和個人經曆有關,更為私人化,由一個主人公貫穿的“單筒鏡電影”。
由于《扒手》是第一部布列松,而且和個人經曆聯系更緊密,加上黑白片和年代的質感,還是我更為偏愛的一部。
同時,本片和《扒手》、《囚》共同組成我最愛的三部“邊緣人電影”。本片和《扒手》、《死囚越獄》則是我最愛的三部布列松,都是“囚禁”主題的。
技藝:
本片的技藝已經登峰造極,臻于爐火純青之境地。必須拉片!尤其是對容易忽略的聲音和剪輯。
布列松如此強調了聲音在本片中的地位:“不久之前,我說過也曾寫過:“噪聲應該成為音樂。”現在,我認為整部電影應該成為音樂、成為一種音樂一日常音樂。當剪輯過程中有人給我放映《錢》這部電影時,我吃驚地發現自己隻能感知到聲音,卻無法看到不斷展現在我眼前的影像。”
那麼布列松的精簡和節奏體現在何處呢?
一方面是借由局部的細節特寫營造真實性。
另一方面是以點帶面,類似于冰山效應(無論是剪輯跳躍省略起承轉合,還是模特省去的情感表演,隐藏了内心糾葛)反而激發我們的積極與想象,由此完成主動的再創造。由有限的鏡頭組織交代出最多的信息,通過省略和并置建構起一種關系,可以叫節奏,也可以叫因緣整體。
“這是些現實碎片,或者更确切地說,真正具有表現力的是這些碎片之間的關系和組合,而不是像在劇院裡那樣憑借演員的模仿和語調。”
改編:
和前幾部改編自陀的作品類似,這次取自托的依舊是短篇小說,從俄國到法國的本土化改編十分成功。“托爾斯泰寫過有一部叫《僞鈔》。這部小說提供的不僅僅是電影的出發點,也使我意識到以駭人聽聞之速增殖的“惡”以及最終突然出現的“善”。僅一張小小的僞鈔就能引發數量龐大到令人難以置信的“惡”。在托爾斯泰的短篇小說裡,“善”出現得要比我電影裡早得多。托爾斯泰作品裡幾乎三分之二的内容都與宗教、福音相關。在我這裡,贖罪、救贖的想法隻在結尾處滲人。”
内容與主題:
本片稱作是布列松的集大成者毫不為過,技法精湛已經提過了,内容與主題上也是兼容并蓄。
被囚禁的越獄者-死囚越獄
善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流言誣陷-鄉村牧師
自我包庇的犯罪者-扒手
無辜的被害者,不幸和憐憫-穆謝特
幾段由巧合與不幸勾連起來的故事-巴特薩
雖然是依舊是犯罪題材,但是是布列松式的、關于道德和人性的拷問,和美國所謂犯罪“類型片”大相徑庭。
借助布列松獨有的敏銳洞察力,他最擅長以微小的事物作為切入點,展現出最廣博深邃的内涵。
錢是如今社會最核心的問題、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逃不開的,也是當今世界最基本的單位和元素、一切價值的根基。
電影通過一張假鈔引發的慘案和悲劇-這裡面蘊含着物的因緣聯絡、偶然和必然的糾纏-影射出社會的荒謬、命運的殘暴不公、惡的傳遞性。
我在布列松身上看到了薇伊般的神性和憐憫,在最世俗的東西上蘊含着最深刻的神性…
盡管布列松指出本片“不是一部反資産階級電影。這與資産階級世界無關,電影涉及的僅是資産階級世界中的個例而已。”但片中人物說道,“啊,錢,看得見的上帝!”這種諷刺不言而喻。
對世俗的惡和當下社會的批判,以及善和信仰的微光,不得不讓人想到老塔同年的作品《鄉愁》,仿佛兩位藝術家的隔空對話。
ps.如今無紙币、全面監控的社會,還會出現這樣的故事情形嗎?
維度 ★(1-10) 備注
思想深度(學術文本價值) 9.2
個人感受(觀衆傳播價值) 9.1
社會/曆史/時代價值 9.3
叙事水平(文學價值) 9.1
技術完成度/美學創新(專業價值) 9.1
25.5.31于百子灣c位
布列松還有兩部待看。前一場的貞德沒看成,還剩下一部魔鬼沒看。
布列松之旅即便結束了,我還會一再回到這位先輩的作品。但我不甘作追随效仿的孝子,我要去尋覓自己的語言。布列松四十年前所說的如今依然生效“電影無邊無際, 我們什麼都沒做。
布列松的集大成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特呂弗的傑作
評分:B+8.2一反常規的特呂弗,英文、彩色片和科幻類型片,沖擊力十足。科幻電影往往的窠臼,要麼是想象力過剩的特效噱頭把注意力帶偏,要麼是物件的格格不入令人出戲。果然不出所料,特呂弗也意識到:“圖像方面有一塊是失控的,雖然與法國電影 ...
小噴
25.3.25于小西天5.5/10三星是我剔除個人偏好的最大尊重,打及格分,在于人物和情節勉強還能自洽。兩分則是本分。ps.打分這件事不僅主觀性極強,而且不同時期的差異太大,必須要不斷修正,但不同影片又勢必在特定的背景下觀看,因此想 ...
愛情死了,愛情萬歲!
另:https://mp.weixin.qq.com/s/gJ-B99sBWwDjGUAR_X5Yzg評分:B+8.0mark第三部蔡明亮,早期巅峰代表作。總體上本片比前作更為成熟細膩(當然也少了點混沌的感覺),比起《郊遊》略顯僵硬 ...
佳片-二戰和青春的類型融合
評分:B7.7第一部路易-馬勒,還是太闆正了,不夠驚豔。視聽是專業化的,劇本過于工整和封閉。不過,亮點在于不僅每個鏡頭中蘊含着不同元素(如聲畫分離)和鏡頭内外的場景張力,叙事也暗含着主線和輔線的張力糾纏。明線由神學院學校兩個男孩之間 ...
評分:B+7.9瓦爾達,散文電影+1。本片是絕佳的日記vlog,遊記和公路體的交彙。但散文電影真的就僅限于此嗎?看多了感到比較失望。rap、繪畫、各種媒介拼接,導演出鏡,場景的聯想式剪接,戲裡戲外跳脫都流暢自如,對瓦爾達算不上什麼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