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阿克曼的這部浪漫愛情喜劇在她的作品序列裡真的很被輕視,甚至好像連她自己都這麼覺得。如果“嚴肅”是傑作的一大标準,那浪漫愛情喜劇可能真的出不了幾部标準傑作,“浪漫愛情喜劇沒什麼營養”算是我迷影這些年最大的刻闆印象之一。然而那些拍出了個體差異、觀念碰撞的愛情喜劇确實是很有趣的,就像它的簡稱“RomCom”那麼有趣,我經常用粵語的調調讀這個簡稱,成功把RomCom讀出了神經喜劇的味道。說起來神經喜劇更不嚴肅,感覺這種類型就是因為太神經了所以才叫“神經喜劇”。我能想到的神經喜劇傑作其實并不是因為時代久遠才自動成為傑作的,比如《淑女伊芙》和《育嬰奇譚》,它們的“神經”是那麼的自然,它們的導演、演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總是用有趣又不說教的方式演繹“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這個論點。我覺得神經喜劇跟RomCom是有聯系的,如果能在神經喜劇裡找到好些傑作,那麼RomCom也不該那麼被輕視,哪怕拍《沙發上的心理醫生》這部RomCom的是拍出了《讓娜·迪爾曼》的香特爾·阿克曼。
阿克曼的風格在這部比較類型化的電影裡裡得到了延續,幾乎一看那些表現空間的鏡頭就能看出是阿克曼的作品,雖然這一部裡的空間設計和靜物陳列看起來比較淺顯,但是那些綠植總是以阿克曼最想要的不同狀态出現在恰到好處的位置。這句關于綠植的話讀起來很奇怪,但是觀衆或許看到分别在男女主角在巴黎和紐約的房子裡的綠植的樣子就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了。感覺這裡存在一個有點像悖論的東西,就是作者風格在比較類型的電影中才能得到更好的檢驗,阿克曼正是一位很突出的電影作者。
對我來說阿克曼有意想不到的喜劇天賦,這在她的其他電影裡也能找到證明,比如《提行李箱的人》。我非常喜歡她用在這部喜劇上的那一套錯位戲法,雖然這其實樸素到難以稱之為“戲法”,但是這個故事的根基讓這種樸素顯出了一種粗糙的有趣,差不多算想一出是一出了,可能這裡也混雜了一些神經喜劇的精神。男女主角的相遇源于交換住所,他們一個是住在巴黎的舞蹈演員,一個是住在紐約的心理醫生,他們在同一段時間想去另外的一個城市遊玩,于是就登報交換住所了。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交換住所這樣的事,這個我在另一部二十年前的電影裡也有見到過,那就是安格拉·夏娜萊克的《馬賽》,交換住所的兩個女生分别住在馬賽和柏林。說回《沙發上的心理醫生》,女主角住進紐約的房子以後,甚至還“得到”了心理醫生的身份,她陰差陽錯地成為了男主角的訪客的心理醫生。而男主角在巴黎過得亂糟糟,可以說是完全适應不了,拍攝這些段落的方法論應該就是來自《提行李箱的人》的,當然也來自阿克曼其他空間存在感非常強的電影,她的電影最有趣的就是人物看起來都封閉在一個又一個小盒子一樣的空間裡,然而他們又總能在封閉的空間裡一個人冒險。男主角一開始回到紐約後也搞不清楚狀況,他成了躺在沙發上的“病人”,然而包括男主角在内,女主角根本不是用心理知識來幫前來咨詢的人們解決問題的,說起來玄而又玄,她幾乎完全靠着自己的善良和同理心,非常稱職地完成了她陰差陽錯得來的更體面、難度也更高的臨時工作。此時男主角原本所擁有的财富和地位被短暫剝奪,而女主角在自己原來的世界裡就有的心地善良的可貴品質并沒有在紐約消失,像社會地位差距那樣現實的東西在男主角不得不随便找一件能穿就行的衣服穿的時候終于徹底消失,RomCom終于可以推進。
這部電影裡還有一種比“夢幻”更夢幻的“不夢幻”,因為朱麗葉·比諾什和威廉·赫特看起來是一個非常不搭的奇怪組合,不知這是不是阿克曼刻意而為之的演員陣容。不過我覺得既然已經有那麼多錯位的設計了,他們的“不搭”才更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啊!再說了,如果不看《淑女伊芙》,我們又能想到芭芭拉·斯坦威克和亨利·方達在神經喜劇裡的化學反應會那麼強烈嗎?
阿克曼的浪漫愛情喜劇:用粵語調調讀出來的“RomCom”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一些随想)很可能是《花》第二個故事的預演?
片名是被“追殺”的主角的姓氏(也是演員本人Edgardo Castro的姓氏,一個其實算是常見的西語姓氏),要帶雙引号是因為他被他前妻追蹤的原因不明,他逃亡的原因也不明(甚至後來他跟前妻陰差陽錯地坐上了同一輛小汽車的後排以後,我們原 ...
螺蛳殼裡做“賽鵝圖”
引子:裡維特的“賽鵝圖”溯源“賽鵝圖”這個名詞明确出現在裡維特1981年的電影《北方的橋》中。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看過一些裡維特的電影了,它們幾乎都給我一種陌生但又似曾相識的感覺,直到“賽鵝圖”(jeu de l' oi ...
問題即回答:如何抑制正常排異前的排異?
我想描述這樣一種現象:因為女性在電影導演中的比例過小,并且該比例的明顯提高也是比較新近的事,所以很可能無論是男性觀衆還是女性觀衆,都會在每接觸到一位女性導演之初覺得她們的影像難懂。我覺得這裡面的原因就在于我們很多人大概率都是看男性導 ...
日常中無處不在的red flag
我感覺片名的“結果”有點因果的意思,而電影裡的“amore”其實是個抽象概念,并不是隻有片名裡被翻譯出來的“愛情”。不過如果真的要去劃分這個抽象概念,那電影确實在一開始就明牌了愛情在全片的位置。第一個鏡頭機械、緩慢地行進完,第二個鏡 ...
新舊交替下的裡斯本城市愛情小調
《裡斯本之戀》是“葡萄牙新電影”的代表作,不過我感覺它主要“新”在拍攝思路和對經濟社會的反映上,豆瓣簡介裡說這部電影還跟康乃馨革命有聯系。跟不少愛情電影類似,這部電影對愛情的表現其實無甚新意,無非是關于“面包與愛情”的讨論,而且男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