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女寶的一生是這樣的,愛上教官、愛上教師、愛上教練,愛上幫自己看世界的人,卻唯獨忘了自己才是世界的主人。

《九義人》用古裝的語境幾乎一比一還原了現下的時空。

我很難想象,假如裡面的事情用現代場景去拍,拍出來了還能不能被看見。畢飛宇講莫泊桑的《項鍊》如何能在中國改編,第一件重要的事講的就是原小說裡的小公務員怎麼才能合适地對應到我們環境中的某個職級…因此,虛榮的情感雖然是通用的,如何妥帖地、并且盡可能大的擴大受衆範圍去講述它,卻并非易事。

《九義人》的就選擇了相當聰明的做法。

原著小說僅有兩萬多字,從篇章式的多視角叙事展開了這個故事。作為一個女性複仇故事,電視劇《九義人》則在原著多視角的基礎上,選擇了奇數集講七年前,偶數集講七年後的時間線上下分阕的做法。

穿插時空的講述在許多大爆劇集中也有體現并且為人熟知。《九義人》的創新在于明确了上下阕不同的情緒基調,七年前受苦,七年後主打複仇,把隐忍的時限降低,在一次兩集的觀影中調動足夠多的反差情緒。

同時,也引入了美劇單元模式和結尾打點,每吸納一位複仇者後便讓主角孟宛點燃一盞燈,做足了創新感。

對于二十多集體量的劇集而言,不斷引入新角色其實是危險的。如何在保持主線的同時不斷引入新角色,同時編織進原有的故事,劇集選擇了把新人物按照時間線和主角講述邏輯漸次引入的做法。

因為每個人物都足夠亮眼,人設足夠新奇,很容易能納入整個故事的語境。甚至連九義人之外的配角,都足夠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三娘的相好主君哥,他救風塵為三娘贖身,尊重她的意願,在她不願拖累家業時又放她飛走。流落街頭三年,與舊愛重逢時,已經自身難保,第一反應卻是問對方餓不餓,有沒有受苦。

看到這個段落的時候,彈幕齊刷刷飄過去“這個主君是個純愛戰士吧”。人物的極緻化展現,也是《九義人》在強形式強概念下的一種選擇。

即便如此,在人物關系上,比如反派吳廉與妻子章氏的同盟,都給如蘭的受苦增加了更多注腳。因為作惡的不僅是壞人,還有無所作為的平庸之惡。而夫妻的綁定本來就容不下一個邪惡的丈夫身邊有個正義之妻,除非他們決定決裂。

人際關系和社會系統的網狀結構也在本劇中有很好的體現。當甯國公府、淮州衙門、煙雨繡樓三塊牌匾被共同挂在伸冤的高堂之上,我們就知道,惡行的發生從來不是因為不完美受害人的欲念,而是有人的私欲都在系統中不斷膨脹卻未加以節制,由此導緻的腐爛。

在看預告片的時候,我就驚訝于吳倩台詞怎麼這麼好,以前都沒有察覺。在小默笙之後,她終于迎來了第二個非常貼臉又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她有少女的稚氣與倔強,也有成熟女性的沉穩和驕傲。

孟宛一張口就有一種運籌帷幄的感覺,懂得收買人心。組團複仇的設定也讓人想到那句話:不會帶團隊你就隻能自己幹到死。

年輕人的特點是話多,而成熟之後則懂得用沉默博弈的藝術。比如孟宛能夠在他人的追問下不予回答,依然保持自己的主場,保持談話在自己的節奏下進行,這就是時間帶來的定力。

印象比較深的一場戲是孟宛拉攏前捕快劉瘸子的時候。如蘭死前為了讨好劉捕快幫忙辦事,送了他一支自己的發簪。七年後,劉捕快想把發簪還給孟宛,但孟宛卻不收,讓他自己留着,既表明了自己的信任,也暗示了劉捕快要為七年前的事情負責。這就是比台詞更有力的動作。

《九義人》的故事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童話般美好的一面。這些年來,我已經厭倦了女性話題下那些掃興的正确,那些看似頭頭是道的習得性無助。

《九義人》的亮眼之處還在于,如蘭始終滿懷希望,在死之前,她想的都是反抗。她不是弱女,命運把她擺到了無權無勢無保障的位置,但她從未放棄。

女女互助是一個美好的期許,但并不是義務、更不是救命稻草。即使在孟宛因為母親的阻攔而辜負了她兩次的時候,她依然沒有放棄複仇的希望。

孟宛在去尼姑庵勸說另一位受害者的時候,和住持也有一番對話。她承認,自己7年的複仇執念是出于私心。這讓本劇的立意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

承認自己的執念、承認自己的自私、承認自己的欲念,比裝作一個什麼都不在乎的人要更難。惡人總是能更坦然的面對一切,好人卻總要受到羞恥心的折磨。《九義人》中的幾位,雖說的義人,但各個都有“污點”,也有與自己的人生有關的私心,雖然有污點、有私心,卻不妨礙他們真的因為自己認定的公義集結起來,去做些什麼。

難道因為不是完美的人,就不配為自己争取一次嗎?

用小成本,在小空間裡講述一個如此跨度的故事,《九義人》做出了不錯的示範。

不斷地解除枷鎖,不斷地打碎重建,直到所有既往以為的權威都不能迫使人改變自己的心意,這是一個女性從仰慕世界到改變世界的過程。

因為她足夠勇敢到直接享受世界,她和世界之間,不必永遠隔着一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