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監制陳正道說的,這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絕對少見,而且充滿誠意和野心。
從戛納時我就一直很期待,沒想到在一部電影的開頭5分鐘就能讓我回憶起童年時候那一團模糊的陰影,然後把它慢慢解開。
故事的基礎設定其實很簡單,人物關系也可以說是高度抽象和精煉的。女主是職業花滑選手,而花滑教練正是她的母親,無論她如何努力,在母親看來都不夠好,她永遠也不夠好,大賽在即,世上突然殺出一個比自己更強的、看起來逼近完美的同齡女孩……
就此我們可以看到本片其實有兩個主題,1是雙重人格,2是母女關系。如果說雙重人格的講述更偏向内心,母女關系則更加外在和實際。而且,造成我們性格的東西,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我們和母親的關系,因此兩件事其實也算是一件事。因為小時候我們通過對母親的認識建立了自己,建立了自身的客體恒常性,假如成年後沒能和母親課題分離,那麼關于女兒的一切,也都會關于母親。
———王教練,母親的角色———
張子楓的表演一如既往地好,而且能看到精神和體能的極大投入。比起兩個年輕女孩的對手戲,更讓我有代入感的竟然是馬伊琍飾演的母親。
馬伊琍演得真的很好,太像一個不肯脆弱的母親。強大、嚴格、控制欲強、還攜帶着一些年輕時作為失敗者的晦暗之氣。她假裝聽不見女兒說話,刻意地情感忽視,卻還是為女兒買最好的訓練服和冰鞋、提供最好的條件。
江甯賽前吃的用來推遲月經的避孕藥,在高考之前,我媽也給我拿過。不過好彩那時候我的月經錯開了時間,沒有吃下去。在人生重大的事情面前,比如比賽、比如考試,你的身心靈健康是一定要讓步的,這是我們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設置。
我的成長環境和江甯類似,小學六年以來,我媽都是我的班主任,在學校我要叫她王老師。長期以來,我對反饋——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都非常敏感,因為我的媽媽就是我的老師,我無法将“給出反饋的人”和“決定我的存在有沒有意義的人”分離開。而表揚和批評都可以是一種操縱。
說實話,現在親媽已經不再諷刺我了。
但是當馬伊琍飾演的教練/母親一遍遍要求張子楓飾演的女兒江甯做到更好的時候,我童年的PTSD又犯了。
而且我發現,在成年之後,我的戀愛和交友似乎都是一個不斷找媽的過程,我想要跟随更強的人,讓他們鞭策我的進步,直到我認識到這個過程會大大損傷我自己最珍視的東西,于是我停下了“找媽媽“的過程,但是随之而來的确實動力的完全喪失——在沒有人鞭策我、要求我、審視我之後,我找不到像從前那樣拼命的動力了。當我不再苛刻地要求自己和咒罵自己我的成長速度好像變慢了,進入了一場冬眠。
在場邊的長談中,江甯說出自己需要母親的鞭策來促使自己進步,而母親王霜也需要江甯的成長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王霜向江甯道歉了,天呐,這一幕是如此夢幻。
成長于嚴格的東亞家庭,埋怨母親是最簡單的做法。但是《花漾少女》卻沒有這麼做,反而讓人物高度自覺地意識到了自己的渴望。
女兒不是母親的受害者,此時她們隻是相互需要——這是我在《花漾少女》中看到的最珍貴的東西。
—————又卑又亢的女孩,勇敢地正視自己的天賦吧————
如今我已經變得比母親還要強大,她對我也開始有更多的鼓勵,但是我已經内化了小時候那個對我嚴厲批評的母親。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人通常會變得又卑又亢,又自戀又自卑,人的内心也會慢慢開始分裂。當然,假如我沒有在一個人身上看到自戀和自卑的混雜,那我會斷定ta不會是一個好的創作者。
《花漾》中做了一個叙事詭計,雖然設定并不難猜,但是在細節和呼應上做得很到位。導演、攝影、聲音和整體制作本身的技術水平很好,可以看出多處從結果倒推的精準設計。冰鞋、冰場的視覺元素做得也很巧妙。
張子楓最出彩的兩場戲,在冰場上合着弦樂滿臉是血,以及最後找到滑冰的自在感,笑着綻放,那最後的松弛,恰恰是她勇敢地面對内心的陰暗面之後才能發生的。
不管是從小遇見的“别人家的孩子”,還是運動場上的替補演員,舞劇裡的B角,有時候你需要照一照與你條件相仿的鏡子才知道自己在哪,在往哪個方向走。《花漾》對鏡像理論以及相關的西方哲學或許有一定的研究。
電影在故事進行的過程中發散出了很多解法的分支,但是最後沒有收束在人物關系,而是收束在了主人公的高度自覺上。
《花漾少女》用人物的高度自覺做了收尾,沒有傳統式的和解,也沒有過分勵志,它把解法回歸到了個體身上,又或者說是最近社交網絡上每個人都在用的詞“主體性”。
這确實也是體育題材電影最突出的魅力。
江甯的覺醒來自她自身的沖動,來自日複一日的訓練和身體的病痛,并不是母親踹了她一腳,也不是鐘靈給的刺激,而是因為江甯自己心裡有那個東西。
她珍視那個東西,因此她借助自己的母親,借助強大的對手,借助自己的幻想,這一切都是為了澆灌自己的野心、熱愛和渴望。她想走得更遠。不是母親“望女成鳳”了她,而是她借助了如此望女成鳳的母親。
她有時候看起來弱小無助,但是她時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心裡的種子無論如何也要長出來,勢如破竹。
我建議每個躺不平又卷不動,找不到方向的朋友來看看這部電影,倒不是因為它給出了解決辦法,而是它打開了一個空間,你可以走進去,安全地照鏡子、安全地思考。
人确實是需要前輩的指引和夥伴的陪伴才能進步的,但另一面,人不可能僅僅依靠教練、夥伴或者一次醍醐灌頂就獲得非凡的成就。
這些角色都隻是倒影,房間裡從始至終都隻有她一人。